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
2020-09-14 16:56:06
随着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遗址科考工作站暨科研科普基地的正式挂牌,人字洞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迈入新阶段。专家从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初步判断,这里与北京周口店同期,考古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探寻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痕迹。
1998年到2002年,人字洞前后经过七次大规模系统发掘,封存了20多年。今年启动了第八次系统发掘。此次发掘中,在人字洞的东裂隙、西裂隙都有重大发现,在西裂隙本体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个成年的中华乳齿象完整的前肢、掌骨、趾骨以及带着门牙的下颌骨化石,还出土了完整的剑齿虎的头骨、下颌骨。
“从某些情况来看,它是一个成年的中华乳齿象的一个下颌骨,以前我们发现的都是年轻个体比较多,很少发现这么成年个体的中华乳齿象。我们进一步对它的形态学的研究,它的演化的趋势,提供给我们很好的资料。”人字洞遗址科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说。
专家介绍,以前在人字洞也发掘过中华乳齿象,都是幼年个体,化石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这次发现的成年乳齿象化石经过修复,可以把整个大象的前肢拼凑出来,这为他们探寻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人字洞发现很完整的前肢,它不是一侧,我们现在实际上在原地的另外一侧也露出来,只不过现在暂时还没有挖掘出来。那就说明这头象可能基本上就是原地保存的,它死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状态,这就很有意思,因为,我们这边又发现有人工石制品、这就表明有人类活动,它的这个死亡的状态是不是跟人类活动有关系,这个就是以后非常有趣的一个研究话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教授王元介绍说。
此次发掘,专家们把人字洞的东裂隙也纳入了发掘范围,目前发掘出猕猴、野兔等动物化石,野兔出现在六十万年到八十万年左右,野兔的发现让专家们可以基本确定人字洞的东裂隙与北京周口店同期。
在考古专家的眼里,繁昌是一个神奇又有趣的地方,他们在繁昌人字洞发掘了迄今时代最早的小种大熊猫化石,个体小,形态特征也较其他第四纪的大熊猫化石更原始,是现代大熊猫的直接的祖先类型。此外,还发现了高等灵长类动物猕猴、猿黄狒化石,前一阶段也发现了很多欧亚大陆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的遗迹,发掘了人工石制品,希望在进一步深化发掘中,探寻人字洞的人类起源的痕迹。
“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新种,距今1800万年前,叫繁昌上猿。我们知道猿类是我们人类的祖先,说明在1800万年前,当时我们繁昌就有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有很茂密的森林,气候也是温暖湿润的,同时在人字洞里面也发现了很多250万年前的南方和北方的这种动物类型,尤其是像熊猫,我们在这里发现的小种大熊猫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熊猫,它也是我们现代现生大熊猫的直接祖先类型。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猕猴、猿黄沸,这些高等灵长类,说明从很久以前,至少从1800万年前,一直到几十万年前,繁昌都是古人类包括猿类还有这些高等灵长类非常喜欢的生存活动地,这就说明了我们为什么选择在繁昌来进行我们的科学考察、发掘和研究工作。”王元介绍道。(全媒体记者张卫霞杨华)
稿件来源: 繁昌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黄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