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踏菜
2025-04-08 08:33:14
江南水乡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次韵子瞻春菜》一诗中写道:“北方春蔬嚼冰雪,妍暖思采南山蕨。”不知有多少人顶着暖和的阳光采摘过蕨菜,但在皖南江边农村长大的人,有几个没到春雨后的草坪地上捡过地踏菜呢?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放到沿江真管用。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这片土地,对她的儿女们真慷慨。如果说有什么馈赠,那么野菜,尤其是地踏菜绝对算得上是大自然的恩赐。
地踏菜又叫地皮菜或地达菜、地木耳、地软,是一种菌和藻的混合生物,外形酷似木耳但没那么肥厚,颜色相比于木耳也略浅。新鲜的地踏菜看上去像一种胶质皮膜,呈暗橄榄色或茶褐色,湿软滑腻,富有弹性,晒干后为黑褐色或黑色。晒干的地踏菜可以长期保存,食用时用清水泡开即可。
人们采食地踏菜的传统始自何时不得而知。明代有一位兼通医学的散曲家王磐,当他看到正德年间江淮一带严重的灾荒时,担心饥民们误食毒草,于是编写了三卷《救荒野谱》,又称《野菜谱》。《野菜谱》中共收录野菜六十种,每一种都还配上了图片和一首歌谣,以方便平民辨认。其中有一首《地踏菜》:“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清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这首歌谣说明,至少在明朝正德年间人们就已经用地踏菜来充饥度荒了。
在连续的阴雨天后,凡能生长的地方,地踏菜从不拒绝扎根。它紧贴大地,匍匐生长,始终把自己隐藏在溪流、田间地头的野草中,因为那里才有它生长所需的养分。人们只有放低姿态,低下头颅,弯下腰身去接近它时,才能发现其身影。
一场绵绵细雨过后,松软的土地上便会爬出一层地踏菜,仿佛大地开出的花朵。每朵地踏菜就像一个小小的耳朵趴在草丛里,仔细聆听着大地深处最美好的律动。被雨水滋润的地踏菜水灵灵,嫩闪闪,发出闪亮的光泽。它们品尝了晶莹剔透的雨水珠的味道,吸收着土壤里的营养,还乐呵呵地享受着阳光的恩泽。这时候,我就和小伙伴们提着小篮子,像一个个小燕子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飞在溪流畔、田间地头、山坡上、树林里。一丛丛、一片片、一窝窝鲜嫩的地踏菜静静躺在那里,好像在等待着我们去捡拾。新鲜的地踏菜散发着一股青草和泥土的芳香味,即使泥土弄脏了鞋子,水珠打湿了裤脚,我们也只是满不在乎地抖抖衣服,继续捡拾那一朵朵娇嫩的地踏菜。带着泥土馨香气味的地踏菜跑进了我们的竹篮子里,绽开在我们的脸庞上。
民以食为天。吃,永远是老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话题。我还记得,地踏菜拾回来以后,母亲常坐在家里的门槛上,和姐姐妹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一双巧手不慌不忙,细心地挑拣着那一朵朵地踏菜。将挑拣好的地踏菜在清水中反复冲洗,尘土泥迹就在母亲的收拾中消失殆尽。她想办法做成美食,来祭一祭家里人的五脏庙。清洗干净的地踏菜,可以用来包小笼包子或饺子,也可以凉拌、炒鸡蛋或者做汤。凉拌地踏菜清凉爽口,脆香鲜嫩,口感甚佳。地踏菜炒鸡蛋也是一道难得的美味佳肴。清香的地踏菜用农家土鸡蛋一起炒,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回味无穷,口有余香。
我最难忘的,还是妈妈的地踏菜包子。她用地踏菜、瘦肉和鸡蛋做馅儿,用亲手擀出来的面皮,包成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小笼包子,再捏上几道褶。那每一道褶里都是妈妈对我们的爱。拿起一个刚出笼的地踏菜小笼包子,热气腾腾,咬上一口,香味弥散,味蕾颤动,食欲一下子被撩拨起来,于是便一个又一个地吃起来。这时候,妈妈就会在一旁乐呵呵地说:“这个娃娃,见了好的,不知道饱的。”
以前逢年过节,妈妈必定会蒸地踏菜小笼包子。那包包子的地踏菜原先是她自己去拾的,后来搬到城里,没地方去拾地踏菜了,好在还有乡下的亲戚朋友每年给妈妈送来。我能想象到妈妈年轻的时候,忙前忙后地蒸地踏菜小笼包子的样子。她的三个儿女守候在锅灶台旁,奶奶一个劲儿地往灶膛里添柴火,只有弟弟在一旁或捣乱或哭闹,抹一地的鼻涕,还要眼巴巴地追问:“包子咋还没熟?”在妈妈的讲述中,我仿佛能看到,笼屉打开的一瞬间,三个馋鬼几乎同时伸出黑乎乎的小手,抓起热腾腾的地踏菜小笼包子。妈妈的地踏菜小笼包子,曾给一家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甜蜜而温暖的滋味,让一家人在简单的快乐中度过了那些清苦的岁月。
后来,妈妈的一只眼睛视网膜脱落,看不见了——这也是我心中最大的痛苦。再后来,乡下的亲戚们也都纷纷进城了,再也没人去拾地踏菜了。现在每每回想起妈妈的地踏菜小笼包子,我的心头总会升腾起丝丝爱意和伤感。地踏菜小笼包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份记忆,一缕温情,是妈妈用双手传递给我们的浓浓爱意。我知道,只要对生活和家人充满热爱,不管多么不起眼的食材,妈妈都能做成人间美味。地踏菜小笼包子不仅让我品尝了家的味道,也品尝了生活的味道。
闲暇时,回忆远去的童年,一些印象深刻的事物便立即浮现在眼前:用秕谷捉麻雀、严冬里的雪人与冰车、春暖花开满树桃花、夏天捉知了……当然,还有雨后拾地踏菜。小学五年级时的清明节,学校组织同学春游,在溪流边同学们正在欣赏五颜六色的风景之时,突然,一声“咦,这是什么啊?”把大家吸引了过去。原来有一位同学发现了地踏菜,于是,一场春游观景活动瞬间变成一次集体拾地踏菜。由于前一天刚下过蒙蒙细雨,潮湿的溪流旁地面的草丛里到处都是地踏菜,而且还没被人踩过,干净又鲜嫩。到整队集合的时候,有的同学竟把拾到的地踏菜鼓囊囊地装满了衣兜和裤袋,其他人也都把或多或少的“收获”攥在手里。等到第二年春游时,有的同学竟带着好几个塑料袋,原来他们今年是奔着捡地踏菜而来的。可惜那年春游前几天没有下雨,干燥的土地上连地踏菜的影子也没找到。
如今,地踏菜小笼包子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喜爱。因为地踏菜小笼包子在曾经的那些艰苦岁月里无数次安慰了他们寡淡的舌尖。他们喜欢一边吃着鲜香的地踏菜小笼包子,一边回忆着过去,还不忘发几声年华易逝的感慨。老人们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让晚辈记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此来勉励我们爱惜粮食,努力生活。
地踏菜是自然的结晶,它在故乡的原野里默默生长,就像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样,再艰苦的环境也能扎下根来。虽然现在到处都能吃到,但却终究失去了亲自捡拾和亲手烹调的乐趣。即便如此,这来自故乡的土特产加上人间烟火酿成的那种味道,依旧让人怀念。
儿时的味道,藏在记忆的深处,贯穿着童年时光的欢乐,它总让我忆起母亲那双温暖的手,如何在灶台前忙碌,如何将这份自然的馈赠化为餐桌上的美味,那份爱,那份情,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即便岁月流转,风味或许会有些许变迁,但那份源自心底的、对母亲长久的眷恋,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却如同地踏菜一般,历久弥新,永远镌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田。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何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