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子矶的光与影
2025-03-25 09:16:09
溪流
这里的光是柔柔的,这里的影是厚重和神秘的。站上板子矶,携一方画布,持一支画笔,与三五位画友,临滚滚江水,听滔滔江声,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治愈。画笔轻触画布,那反弹的力量,如同自然的抚慰,让我们忘却尘嚣,沉醉于眼前的景致。
画架稳固地立于明塔深沉的阴影之下,正对着长江上游的方向。我逆光而立,捕捉着即将跃然纸上的风景。晨曦初露,太阳仿佛一枚新鲜出炉的鸡蛋黄,斜挂在明塔腰间,金黄色的光辉穿透了守护古塔的竹林缝隙,如箭矢般射向我的画布,为创作添上一抹神圣的光辉。这温暖的光线,不仅勾勒出明塔雄伟而厚重的轮廓,还倾洒于浩渺的长江之上,使得江面波光粼粼,宛如无数细碎的宝石在川流不息的船只间跳跃、闪烁。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对大自然无尽的敬畏与热爱。
正当我专注于塔上藤草的描绘,一只蜜蜂翩然而至,轻巧地降落在我的画布之上,仿佛也在欣赏这未完成的画作。与此同时,矶脚之下,一群游客正兴奋地用手机捕捉着江中嬉戏的江豚,它们的身影在清澈的江水中若隐若现,引得众人纷纷驻足,忘却了归途。
此情此景,我灵感涌现,随手写下一首打油诗——《板子矶油画有感》:“一幅油画乐开怀,满心欢喜迎未来;蜜蜂不畏三冬寒,嗡嗡舞来把油蘸。江豚误判春来早,戏游江水板矶脚;纷沓游客把相照,忘了时节忘归道。”
望着江中欢腾的江豚,随行的一位画友,亦是生物专家,他告诉我们,其实江豚的活跃并非“误判春来早”,而是长江大保护成效显著的直接体现,它们比我们更早地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时,板子矶景区的负责人舒丽娟也接过话题补充道,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生态大保护行动,成效显著,不仅人类受益,野生动物也感受到了这份变化。她提到,就连我们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也开始频繁光顾板子矶,在这片空气清新的江边小岛上留下了它们美丽的身影。
在光影交织之中,板子矶的光芒展现出一种温婉柔和之态,而其投下的影子则显得格外深沉、厚重,且充满了神秘色彩。影像拥有着唤起人们深刻记忆的非凡力量,而板子矶的影像则仿佛一幅历史画卷,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上个世纪中期在这里上演的壮阔场景,更让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其历史底蕴显得愈发厚重而深远。
2009年,正值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时刻,一位曾亲身参与过那场历史性战役的老战士,满怀深情地从远方赶来,重返板子矶——这片他曾浴血奋战的土地。我们三位工作人员有幸陪同这位英雄老人,一同踏上这段寻访之旅。
板子矶与江堤之间,横亘着约百米宽的空地,宛如一段待续的历史空白。在江岸边,一只古朴的渔盆静静守候,其上系着一条翠绿的长绳,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连接着江堤与板子矶的坚实基石。我们四人小心翼翼地踏上渔盆,依靠着这条绳索,一步步攀上了板子矶。
站在矶头,老战士的眼神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他向我们讲述,板子矶不仅是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时的首个登陆点,更是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取景之地,见证了无数英勇冲锋与壮烈牺牲。时针回拨至1949年4月20日19时20分,第3野战军9兵团27军79师235团的勇士们,在夜色与炮火的掩护下,开始了他们的渡江壮举。其中,3连5班的班长刘德翠,率领着他的渡船小队勇敢冲锋,攻占了板子矶上的敌军据点,为大军铺平了道路。
老人回忆道,那时的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向前冲,冲过对岸,就是老百姓的新生活。他的语气中,既有对往昔岁月的感慨,也有对牺牲战友的深深怀念。而在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时,老人的眼眶不禁泛红,盈满了泪水,但他始终以一种难以言喻的坚韧,克制着自己的情绪。这一刻,板子矶不仅是一座地理上的礁石,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英雄的荣耀与梦想。
板子矶的神秘魅力,也深藏于其明塔地宫之中。2007年9月,随着明塔地宫的考古发掘,20余件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三尊并肩而坐的铜质鎏金佛像,它们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无价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也从实物层面印证了《繁昌县志》中关于板子矶明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的历史记载。
在我们这群绘画爱好者的眼中,板子矶的塔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我们用深邃的复色,层层堆积于画布之上,试图通过色彩的厚重感,传达出艺术家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我们渴望通过画笔,展现当年雄师从这里首渡长江的壮志豪情,描绘出板子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江面上船只穿梭、经济繁荣的生动景象。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对这片土地历史的致敬,对其文化底蕴的深刻挖掘与再现。
稿件来源: 芜湖日报
编辑: 何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