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
2025-02-17 14:40:29
农艺人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这一习俗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在这一天的夜晚,也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令士族庶民都挂灯。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太一:神话中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西汉创建的“太初历”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据说,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之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小的时候经常听母亲给我讲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汉武帝有位宠臣,名叫东方朔,为人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好几天,蜡梅傲雪怒放,争奇斗艳,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观赏。刚一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地准备投井自杀。东方朔急忙上前搭救,并问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想到今后可能再也不能在双亲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并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日,东方朔装扮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人人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进皇宫里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消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装皱眉苦思地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您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城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可消灾解难。”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按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办理。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在人群中听到喊声,一看是父母和妹妹,喜极而泣,终于和思念多年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燃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天叫作“元宵节”了。
实际上,我们小的时候喜欢元宵节,是因为知道在这一天会有好吃的和一把“滴滴碱”。“滴滴碱”点燃后会不紧不慢地冒火星子,若迎着风跑,会拖着长长的火星子尾巴。这时我们会边跑边唱:“滴滴碱下蛋,下到哪喽,下到东边,茶壶有盖。”但更让孩子们高兴的还有那种“安氏灯笼”,仅仅是拿着这种漂亮的灯笼,我们就能特别欢喜。灯笼呈长方体形,高约二十七八厘米,宽约十七八厘米,上下两个面开一个约七八厘米的方孔,四个立面用印有套彩版画的有光白纸糊着。版画的内容很丰富,有花、有草、有山水、有人物。但我更喜欢孙悟空和李向阳,一个会翻筋斗云,舞金箍棒,一个会使双枪打敌人。女孩们会更喜欢花草和穆桂英。那时的“安字灯笼”可是火到了极点,从一进入腊月开始赶集销售灯笼,一直到正月十五前夜。“安氏灯笼”漂亮、大方、结实,是我们这一带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现在孩子们不打灯笼了,但小时候那份浓浓乡情,热闹的场面和欢乐的气氛早已深深地根植在我的生命里。
稿件来源: 芜湖日报
编辑: 何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