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的距离
2025-01-20 15:24:28
彭彦
自打孩子读小学时,便在客厅餐桌上写字、读书。偌大的餐桌,饭一吃完便被收拾妥当,我和孩子各伏一边,面对面相坐,各行其是。通常孩子是写作业、朗读,我是看书、刷手机。那时孩子年龄虽小,专注力却还不错,母子二人餐桌上学习互不干扰,气氛倒也一派祥和。有时很长时间没听到孩子有动静,我会装作不经意地看他,若是恰巧他也抬头看到我,会很开心地回应我一个甜甜的微笑,然后迫不及待地找我搭话——妈妈,我们玩一会扑克吧;或是妈妈,我们开始聊天吧。有时,我点头默许,他会欢快地起身来到我身边,挨着我关切地问,妈妈,你在看什么啊。
印象最深的那次,我正在看海子的书,就和他介绍了作者。当时我随口说了句,写诗的作者似乎容易走火入魔,好些都是自杀身亡的。孩子听完,甚是惊讶,紧接着一脸凝重地问道,那爸爸也爱写诗,他会不会自杀?那稚气的小脸充满了紧张、担忧,看了叫人万分怜爱。
还有一次特别逗。我用手机在看电视剧,他听到剧中人物对话:“CK,你来我办公室一下”,便立马问我CK是啥意思啊,我回答他是一个人英文名Calvin Klein的缩写,他思索了片刻,很认真地说,妈妈,我改名字叫AB了,从现在开始你就叫我AB。他那笃定的小眼神放着光,写满了坚定。
有时候,我看书入迷了,很长时间没有关注孩子,孩子也会悄摸摸地走到我身边,然后在我耳边轻轻诵读我看的内容。他那纯净通透的声音,听着绝对是一种治愈。记得有一次,我在看顾城的诗,孩子看到了那篇《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很感兴趣,随后他便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清亮的童音,自然贴切,仿佛诗中那任性的孩子就来到了我的身边,让人越发想倍加疼爱、呵护。
现在回想起那些场面,心头还是溢满了温暖。而时间流淌,他渐渐长大,不知从何时开始,当我看书停歇,暗中观察他被发现时,他会极不耐烦地喊一声:“你干吗——”这一声“吗”的拖音夹杂着嫌弃的质感,立马硬生生地拉远了我们母子的距离,每回都让我这个陪读的老母亲跌入忧伤。还有的时候,看孩子很长时间写作业没有停,我会建议他休息放松一下,可他往往就用一个“不”或“嗳”便简单地打发我。而我也只能自认无趣地继续自己手中的活。
是孩子现在作业压力大,还是他进入了青春叛逆期不愿被人关注,抑或我们融洽的母子关系热度已减退……唉,不管什么原因,我心头总是布满淡淡的失落,久久难以释怀。
不觉又忆起自己年少时心中的渴望。记得高中时期的我是个腼腆、敏感、细腻的女孩,学习任务的繁重压得我几乎没有时间和同学玩耍,那时便特别依恋母亲。每天最惦念的就是晚上伏案学习时,母亲能夹着毛线和竹针坐到我的小床上,缓缓地编织着毛衣,悠闲地陪着我学习。母亲坐在那里,朦胧浅黄的白炽灯光洒在她清秀慈和的脸上,时空似乎顿时安静了,我的内心立刻舒缓下来,一片安宁,无比澄澈。可是母亲很少那样陪伴,大多时候她都说自己很累需要早些休息,一声交代“你自己认真学习”,便闭门而去。往往在她将我的房门关上那一刻,松懈和慵懒随之也就扑向了我。于是,我便急速完成作业,早早上床入睡。哎,现在想来,若是当时能自律一些,坚持挑灯夜读,估计也能上个211、985类的大学吧。
一切为时已晚。也许就是背负着这种遗憾,我便将自己那时的想法转嫁到孩子身上。我一直就想着用“母慈子孝”的陪伴来守护孩子。可时至今日,孩子的表现让我开始质疑自己的做法,也许他未必需要我渴望的那个场景。而我想营造和争取的也许只是弥补自己年少的缺失,或者说我的内心依然那样细腻敏感,需要用另一种陪伴来替代,来温暖。
孩子刚上初一时,他的班主任来家家访。在得知孩子读书、学习的地方主要是在客厅餐桌时,不能认同。他建议让孩子回归自己的房间,让孩子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学习。他说青春期的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是对他独立性的尊重和保护,而独立的空间也更有助于培养孩子自立和自主的能力,为更加良好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终于意识到,我不是在陪伴孩子、与孩子相处,而是我在有了孩子以后,重新与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陪伴相处。
我和孩子的距离也许真的要从分离书桌开始了。我曾以为的近身陪伴是母子同心的守护,却忽略了那个年幼的孩子不断在成长,他会有自己的喜好,会有自己的个性,会有自己的生活,而作为母亲的我,只需要修复好自己,远远地看着他就好。
稿件来源: 芜湖日报
编辑: 何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