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结缘文化

2024-12-30 09:08:26

  星子

  当眼前的台历只剩下薄薄几页的时候,我才猛然惊醒,我的2024年即将逝去。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对过去进行一次总结复盘,对未来许下美好愿景。

  今生何其有幸!我在部队和地方竟然从事着极其相似的文化工作,而我一直将其当作我无比热爱而执着的事业来追求!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幸运地穿上军装投入到绿色军营,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通过几年的努力和个人专长的发挥,我被调到了团政治处,成了一名新闻报道员,还负责一个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内设图书报刊阅览室、歌厅、台球、乒乓球、棋牌室于一体的军营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对象是全团官兵。转业回到地方后,经过岗位的不断调整,12年前,我开始负责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服务对象是全镇人民,也由此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了负责全镇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工作外,我还负责全镇的对外宣传工作。我深知,说得好不如干得好,要想写出好的新闻稿件,那首先要搞好工作。只有工作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新,才好去宣传,稿件才会被新闻媒体相中。

  我开始负责文化站的时候,接触到“文化惠民”政策。我深知这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而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群众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培育着美好的道德品行。故此,我一直将如何落实好“文化惠民”政策,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将文化“种”在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使广大城乡居民不但能富“钱袋子”,还能富“脑袋子”。

  作为一名乡镇文化工作者,我在醉心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时,也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使命感。多年的工作使我渐渐认识到,“文化惠民”的确助力了乡村文化。十几年来,我见证并幸运地参与了繁昌文化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繁昌城区各种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的欣欣向荣。这些无不令我欣喜不止赞叹不已。

  我们这座小城有一座图书馆,原先在城中心,因面积狭小而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后迁入城东新区。新的图书馆面积大、颜值高、服务好,是小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不过,住在城西的读者要想去图书馆就得穿城而过,费时费力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作为主城区所在镇的文化站负责人,我是多么希望有更多的阅读空间供读者分享,让“15分钟阅读圈”不再只是个梦想。

  令我惊喜的是,这个梦想并没有让我等得太久。2022年1月1日,位于繁昌城西的“龙亭书苑”悄然对外开放,低调中透着平淡,平淡中透出高雅。作为这个书苑重要的见证人之一,我感触良多。真没想到政府一下子能拿出720多平方米的房子,花了近400万元,为读书人打造了一个精神家园。龙亭书苑因与我负责的文化站合二为一相互融合,对于我来说,就好像自己家的书房一样显得是那么的亲切。同一天,位于区政府附近的“繁昌书院”也对外开门迎客,加之此前已建成的城南“峨山书舍”,使城区四门都有了可供读书休闲的好去处。之后,蜗牛书吧和繁阳、云路、安定、华阳几个社区也相继建成了“社区书屋”,使“15分钟阅读圈”成为现实。我以为,在繁昌这座精致繁华的小城中,最能获得心灵宁静与美好的地方,就该数那些点缀在小城中的几处城市书房了。它们就像温暖的灯光,点亮了小城,温暖了读者,让小城在书香的浸润里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多年来,我一直对群众文化活动投入了足够的关注与精力。经过精心培育和倾力打造,如今全镇的9个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村党员群众求知的“课堂”、政策法规宣传的“阵地”、信息资源交流的“平台”。农家书屋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农民朋友过度依赖从电视、手机上获取“碎片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从而帮助农民朋友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拓宽了视野、发展了生产。我相信,哪怕你的工作再繁琐,哪怕你的脚步再匆忙,只要你走进农家书屋或城市书房,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与书籍来一次完美拥抱,与知识来一次亲密互动,踏上一段超越时空的创意与心灵之旅。

  我们镇19个村和社区都建成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到了有广场、有活动室、有宣传栏、有图书、有文体器材、有数字文化服务、有文艺团队、有特色活动的“八有”目标。在此基础上,我坚持逢节必有活动的群众文化工作思路,广泛组织开展广场舞、包粽子、读书演讲、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积极落实全省“送戏进万村”民生工程,在超前谋划上突出念好“早”字经;在演出剧目上突出念好“好”字经;在组织形式上突出念好“活”字经。我还万分有幸地作为乡镇唯一代表在全省“送戏进万村”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念好“三字经” 送戏进乡村》的交流发言,发言的全文也被《安徽群文》刊登。我还积极与区文化馆对接,每年都要争取好几场市、区的文艺演出来我镇巡演,十几年来共开展送文化进村、进社区70多场次,为两万多人次送去“文化大餐”,让城乡群众能够享受到文化繁荣所带来的“红利”。

  我所在的镇近年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凝心聚魂的重要载体。借助省级和美乡村、区级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道路主干节点整治提升等契机,积极建议各村对农村围墙同时进行改造提升,对一些路边的外墙进行粉刷,并请来专业人员进行描绘创作。经过精心设计和创作,打造出一面面色彩斑斓的乡村“文化墙”,并以其为纽带,扮靓“面子”、做细“里子”、谋划“路子”,由表及里提升农村生态颜值,由内而外提升农村文化内涵。“文化墙”积极引导村民“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刷新人居环境“高颜值”。从而,把“文化墙”建设成为宣传先进文化、提升农村形象、引领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切实“做活”农村文化。此举,既扮靓了美丽乡村,又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同时,我还积极协调区文化馆、民间文艺团体、公益组织,坚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将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送进农村,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活课堂”。

  从事乡镇文化工作十几年来,我早已与群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我采用“授鱼”与“授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积极依托区文化馆和社会文艺团体、民间艺术人才,为每个村和社区培育文艺骨干,并在文艺骨干的牵头下,在村和社区组建广场舞、太极拳、柔力球队和书画小分队。文艺骨干在艺术上有特长、在群众中有威信、在社会上有名气。他们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引领带动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起到了“树立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辐射功能,在全镇掀起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发展新风尚,真正实现了文化安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的良好局面。

  2024以前,能够与文化结缘,是我的幸运;2025以后,我仍将与文化结伴而行,并乐此不疲!

稿件来源: 芜湖日报

编辑: 何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