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食的风俗
2024-12-16 14:03:23
江南水乡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食文化。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福建地区冬至时的一首儿歌。《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福建有冬至时吃汤圆的民俗,也叫吃冬节丸。
冬节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这叫“父子公孙丸”,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妇煮好红糖汤,将丸子下锅,煮成汤丸。先盛一大钵祭祖,家里的地主爷、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过。然后主妇叫醒全家老少起来食汤丸,俗称“汤丸唔食唔光”“食了汤丸大一岁”。尤其是孩子们最盼吃这碗汤丸,常是半夜里醒来好几回,天未亮,就吵着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盼啊天未光”的童谣。
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黏、热的“甜丸子汤”。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在潮汕地区,一家人如有在外面工作的,还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时做汤丸吃,以示一家团圆。另外,还要经常留些糯米粉招待客人,客人来了,便煮甜丸敬客。潮汕人在海外的很多,旧时华侨多在冬天回乡,明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亲人回乡,也是一种风俗,取甜蜜团圆之意。
“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故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由南宋开始,我国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民间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之说。现在贵州某些地区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纷纷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爱吃年糕。每逢冬至,杭州人三餐做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寓意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老北京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习俗。据《王府生活实录》所载,每逢冬至入九后,皇宫王府内盛行吃以羊肉为主的珍馐火锅,“凡是数九的头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锅,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锅,就是说,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十种不同的内容,头一次吃火锅照例涮羊肉……”
这种吃冬至肉火锅之俗,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间也很盛行,很多富家子弟、文人雅士们,自冬至日起常去著名老字号饭庄“八大春”“八大堂”及“东来顺”“又一顺”等去消寒饮酒吃涮肉火锅。也有些人每逢九日相约九人一同饮酒吃肉,旧京时称为“九九酒肉”。席间要摆九碟九碗,成桌酒宴时要用“花九件”(餐具)入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旧时称“消寒会”,故冬至又有“消寒节”之称。
菜包是用糯米磨成粉,和熟烂的蓬蒿、鼠曲等物,糅合做成米浆,待半干手工做成半月形的外皮,里面馅料豆干、笋丝、菜脯等,是自古以来祭冬的祭物,古人叫作环饼(晋代时叫作寒具)。冬至清早,家庭主妇必须早起“浮圆仔”(用糖水煮汤圆)、“炊菜包”(蒸菜包)准备祭拜神明、祖先,并且享用“冬至圆”。吃“冬至圆”,带有象征团圆及添岁之意。以前,祭拜之后还把“冬至圆”粘在门户、器具上,称为“饷耗”。
在澎湖岛地区,有冬至吃鸡母狗馃的习俗。冬至前一天,主妇把米粉揉好后,便招呼孩子们一起捏制鸡母狗馃。鸡母狗馃,形状都以鸡、鸭、狗、羊、牛、兔等家畜为主,也有黄鱼、虾、龟以及南瓜、玉米、菠萝等形状。捏出动物、瓜果的轮廓后,再剪出四肢、嘴巴、耳朵、鳞片、叶子等细节,眼睛用细竹签点出,如用黑芝麻点上就更栩栩如生了。鸡母狗馃做好后放到蒸笼里蒸,米香溢出后再焖会儿才起锅。祭完天后,这些鸡母狗馃平均分给孩子们。孩子们早就垂涎欲滴,此时便迫不及待地啃起来。
稿件来源: 芜湖日报
编辑: 何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