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消失的麦草苫

2024-06-24 11:11:28

周衍会


麦草苫,在记忆中并不遥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是农家常用之物。在我们当地,小麦是主要作物,因此麦秸草也成为草苫的主要原料,用两道细麻绳编制,编好的麦草苫卷起来,上尖下粗,呈圆锥状。不用时,存放在场院屋或厢房里。

每年麦收时节,祖父总会找一块长势良好的麦田,单独收割,不铡麦秆,堆在场院一角晾晒。晒干后,一把把在石块上摔打脱粒,这叫“扑麦子”,保留完整的麦秸,再将麦叶择净,捆好备用。

编麦草苫一般在农闲时节,或者下雨天。小时候的冬天,我就经常和祖父一起编麦草苫,外面寒风呼啸,或者飘着雪花,在堂屋的地上,我和祖父面对面坐在小凳上,祖父用浸湿的麻绳编,我就一小把一小把递着草。北墙根的饭橱上,放着一台收音机,正播放着戏曲或者小说连播节目。有时天太冷,冻手,祖父还会找个破脸盆,生一盆火。茶水是不缺的,滚烫,可御寒。虽然是单调、枯燥的活儿,但习惯也就好了,我似乎从来没抱怨过,很是享受这种氛围。尤其是阴雨天,院子里细雨蒙蒙,或者雨打桐叶,“吧嗒”作响,愈显屋内静谧无比,让人的心也安静,营造出一种诗意来,混合着麦秸草的清香,看着身边成形的一个个麦草苫,格外有成就感。

新编的麦草苫,就像新衣服一样,得在盛大的节日才能出场。当新麦上场时,草苫也跟着到了场院,即便是天朗气清,铡下的小麦晒干后,也得先垛起来,倒出场院空间,再晒另一块地的麦子。麦垛这时就得盖上麦草苫,用双股叉挑着草苫底部,先从麦垛的下部一圈圈苫起,用完一个,再叉起一个,直到完全盖好,尖尖的,像一个大斗笠,四边用绳子拴上砖头压紧,这样,即便半夜突然下起雨,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也有时,场院上的小麦还没晒干,半夜里,或者大白天的,突然一阵风起,天边涌来团团黑云,人还在愣怔时,大颗的雨点就砸下来,在人的心里砸出一片慌乱。于是,大人小孩齐上阵,将麦子收起垛好,这叫“抢场”,最后用两股叉、三股叉,叉起一个个肥硕的麦草苫就往麦垛上滚,只要草苫充足,这点雨是不用怕的。

麦草苫用久了,就会朽烂,松松垮垮,像一团破布,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换下来的麦草苫用来苫柴草垛或麦穰垛,继续履行它们的使命。最后,这些麦草苫经风吹、雨淋、日晒,连草垛也不能盖了,它们就会同那些柴草一起,化作土灶口的一缕炊烟,喂饱农家并不丰裕的日子……

后来,塑料薄膜和篷布出现了,因其方便适用,麦草苫就渐渐式微了,尤其是年轻人,很少再编草苫了。而随着联合收割机的普及,麦草苫就更是无用武之地了,完全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些年,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兴起,村里连个草垛都见不到了,那些散发着岁月气息的麦草苫,也彻底消失了。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