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古代的报纸

2024-06-03 14:05:21

邓耀华


不要以为茶余饭后看看报纸,了解天下事,是现代人的专利。其实,在古代报纸早就有之,只是当时不叫报纸,而是称为“邸报”。

“邸报”又称“邸抄”,是由邸吏手抄的一种不定期的“新闻杂报”,最早出现在西汉。“邸”是指各郡都在京城设的办事机构,在此处工作的人叫邸吏,主要任务就是抄发皇帝谕旨、诏书、臣僚奏议、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朝政消息,然后传书给各郡的长官,“邸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邸报”最初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到了东汉纸的发明,才抄在纸上,再到唐代驿道的改善,使传送的速度变得更快。“邸报”最早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来张贴宫门,又称“宫门抄”“辕门抄”,成了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唐僖宗光启三年(887)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至今还藏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

到了宋朝,报纸的叫法很多,除了叫“邸报”“邸抄”,还叫“朝报”“进奏院状”“状报”,但仍以“邸报”叫法最通用。宋朝的雕刻印刷已相当成熟,因此“邸报”不再手写,进入到印刷版,并且已经有比较严格的发行和审查制度,发行的时间也较固定。由于“邸报”刊登的都是朝廷的大事,故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规定“邸报”的样本必须通过审查,方可发布,形成了“定本”制度。在宋朝,“邸报”属于官报,有很多事情都不能报道,这就促使了民间小报的兴起,被当时的读者称为“新闻”。它主要刊登一些“邸报”不便刊登的大臣奏章、任免消息和官场内幕,也发表一些知识分子对时政的议论,因此常常遭到查禁。

“邸报”的高速发展,是进入到明清朝。明朝活字印刷术的发展,让“邸报”有了质的飞跃,加大了发行的规模。明朝的“邸报”开始设立专门的通政司,负责专门管理出版和发行工作,政府也允许百姓开设报坊。而到了清朝,“邸报”发行量大增,后来改名为“京报”,虽然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但改由专门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并成立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不仅在官吏中发行,也在民间里公开销售,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了现代报纸的雏形。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