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诗茶人生
2024-05-14 08:54:45
孙以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北宋末年任过吏部尚书。徽宗宣和七年(1125),陆宰奉诏带着家眷坐船前往汴京(今河南开封),于10月17日早晨的风雨天气中,陆夫人生下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因念其在途中出生,故取名陆游。就在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王朝覆灭。陆游一家人四处逃难,先是逃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后逃回故乡山阴,继又逃到东阳(今浙江金华),房东陈彦声是个讲义气、有武艺的人,领导乡亲们保家卫国。儿时陆游受其爱国思想熏陶并跟随陈彦声习武三年。少年时,又拜当时大诗人曾几为师,读书写诗,从小就培养出“少小遭丧乱,妄意忧元元”的爱民情怀,并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壮志。
陆游一生爱写诗,而且爱茶,更爱茶圣陆羽,他在很多诗中把自己说成是陆羽的后人,他决心继承和发扬陆羽新开创的茶道精神。自12岁开始写诗,直到84岁高龄还是“无诗三日却堪忧”,一生为后人留下9300多首诗,其中茶诗多达300多首,实为古代诗人之冠。直到临终前,他还祈盼着:“桑苎家风君勿笑,它年犹得作茶神。”
陆游才思敏捷,胸怀大志。绍兴二十三年(1153)南宋朝廷开科取士,28岁的陆游考中头名进士,不料被大奸臣秦桧将其刷掉,换上自己宝贝孙子秦埙。他还未踏上仕途,就尝到了官场险恶的苦头。直到34岁,闲居在山阴老家的陆游经老师曾几推荐,被朝廷任命为福州府任宁德县主簿。在此期间,他结交了一些“诗朋茶友”。在《试茶》一诗中,他对闽茶评价甚高:“北窗高卧鼾如雷,谁遣香茶挽梦回?绿地毫瓯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闽来。”
一年之后,陆游调到京城任敕令所删定官。官职虽只有八品,但能近权臣,进言天子。陆游看着京城的繁华,想到人民的苦难,他披肝沥胆,写了《上执正文书》,进言天子励精图治,收复中原失地。慷慨激昂的言辞,触痛了陶醉在“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之中的宋高宗赵构,一怒之下罢了陆游的官,只好收拾行李,回到山阴老家。
绍兴三十一年(1161)7月,宋、金交战,朝廷急需人才,高宗想起极力主战的陆游,便降旨召他回京任大理寺直兼宗正薄。第二年,高宗传位孝宗,在宰相史浩、黄祖舜等大臣的推荐下,孝宗召见了陆游,趁此机会,陆游向孝宗奏明自己安邦治国的主张,孝宗甚为赞许,特赐陆游进士出身,并加封为太上皇圣政所检讨官。谁知,孝宗赵慎后来痴迷宫廷奢靡享乐,当初北伐中原的雄心日渐淡漠,对于陆游经常犯颜直谏十分讨厌,便下旨让他去镇江任通判。虽然官小位卑,但陆游一心为国家社稷着想,不怕得罪主和派,冒死上书朝廷,建议迁都建康(今南京),凭借有利地势,做好收复中原的准备。谁料第二年竟遭到孝宗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之罪名,将陆游革职还乡。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情况下,陆游本想竭心尽力为君分忧、为国效力,却落个如此下场,他的悲愤可想而知。陆游回到山阴后,过着以诗会客、茶酒为伴的闲居生活,将仕途失意的烦闷“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在失意忧愤中能以这么开朗乐观、随缘自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主要得益于茶。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不少著名的茶诗名句:“山店煎茶留小语,寺桥看雨待幽期”“茶熟松风生石鼎,香残云缕绕蒲团”“北窗铜碾破云腴,扪腹翛然一事无”。
有茶相伴,光阴荏苒。乾道六年(1170)5月18日,陆游携家眷去四川任通判,三年后又应王炎邀请去宣抚使公署任办公干事。此时,在国防前线军事机关供职,又深得宣抚使王炎的信任,陆游的心愿实现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有一次,陆游还舍身刺猛虎,冒险为民除害的壮举传遍全军上下、远近村庄。然而,命运总是在捉弄正直善良的人,陆游在四川任过蜀州通判,后又代理嘉州知州,到荣州代理知州,又调往成都任过两任参议官。如此频繁调动,名分不定,君心难测,壮志难酬。陆游只能以诗言志,空自独吟:“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屈辱求和,陆游既愤慨,又无奈,只好用吟诗品茶醉酒来消磨时光。
这期间,他的茶诗最多。如:“今朝休日仍无客,茶罢西窗卧解衣。”“身是江南老桑苎,诸君小住共茶杯。”“茶灶远从林下见,钓筒常向月中收。”“松鸣汤鼎茶初熟,雪积炉灰火渐低。”“今日蜀州生白发,瓦炉独试雾中茶。”在众多的品茶感悟人生的诗歌中,自然也免不了到茶馆酒楼去赏花观舞品茗风月的诗,如“走马碧鸡坊里去,市人唤作海棠颠。”有恶意之人借此向孝宗皇帝奏本,说陆游“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对这种诋毁,他干脆以“放翁”作为自己的别号,并在诗中风趣吟叹道:“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可见陆游胸襟开阔、不拘小节。
陆游免职后闲居在成都近郊浣花溪畔,有茶友兼诗友范成大同情和资助,并时常借拜佛参禅和品茶来化解胸中的块垒。茶使人醒,佛让人悟。茶成了陆游养生延年的秘方,让他安然地度过6年的谪居时光。
淳照五年(1178)秋,54岁的陆游被调到福建,任命为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后又调往江南西路茶盐公事。这是主管茶盐专卖的官员,让陆游对茶又有了更深了解。他在《适闽》一诗中写道:“春残犹看少城花,雪里来尝北苑茶。”不久,陆游被调到江西抚州任茶盐公事,正值当地先旱后涝大灾,百姓呼饥号寒,陆游毅然决定开仓赈灾,并亲自带领人员驾舟载米,星夜赶往灾区,灾民万分感激。然而,朝廷却下诏罢免了陆游的职务。
陆游又一次被罢官,回到山阴老家又闲居了5年,已经是花老人老,他哀叹道:“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为了排忧解闷。他越来越痴迷于茶道。他在《闲居书事》中写道:“玩易焚香消永日,听琴煮茗送残春。”在《幽居》中写道:“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煎茶。”在《晚晴至索笑亭》中写道:“堂空响棋子,盏小聚茶香。”如此与茶相伴,玩味《易经》,听琴、练字,有朋友来时便对弈,正成就了陆游的“翰林煮茗自风流”。晚年的陆游已达到“一杯永日醒双眼”的茶神境界。
陆游62岁时,朝廷再次下诏起用他任严州(浙江建德)知州。但此时的他早已看透了宦海沉浮。尽管陆游在严州任上颇有政绩,曾被提升为朝廷军器少监、礼部郎中等职,但不久又被朝廷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了官。陆游深深感到,从“骑马客京华”,到“清明可还家”,只有4年时间,自己在官场上又做了一回客。这正好和苏轼一样进入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境界。
这一次罢官,从光宗绍熙元年(1190)到宁宗嘉泰元年(1201)前后共12年,陆游在山阴故里,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但他安贫乐道,泰然处世。他以茶为伴,以茶为友,乐观旷达。这在他的咏茶诗中多有记述:“红饭青蔬美莫加,邻翁能共一瓯茶。”“春晴闲过野僧家,邂逅诗人共晚茶。”“困睫蒙蒙渴煮茶,系船来叩野人家。”“半瓯春茗无多费,且结来生一笑缘。”陆游以茶自娱,多有传世之名句,如“清泉浴罢西窗静,更觉茶瓯气味长。”(《昼睡》);“笔床茶灶钓鱼竿,潋潋平湖淡淡山。”(《泛湖》);“明窗睡起浑无事,篝火风炉自试茶。”(《山家》);“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雨晴》);“小鼎煎茶熟,幽人作梦回。”(《南窗》)。
陆游年轻时英俊潇洒、气宇不凡,与美貌温柔、知书达理的表妹相亲相爱,结成伉俪。不久,即遭到陆母施用封建礼教的压力,硬是将这一对美满姻缘活活拆散,这给陆游带来一生的感情创伤。陆游对前妻唐琬思念和爱恋之情老而弥笃,直到75岁时,距唐琬逝世已40年之久,陆游依然旧情不泯,品尝苦茶,回首往事,他老泪纵横,写下《沈园》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茶使陆游充满爱心。经历了几次罢官的打击,他明白了纵有忧国忧民之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也只能是空自哀叹。还不如让自己实实在在地为乡亲们做点好事。他有医学知识,又掌握了一些家传的秘方,他热心地为乡邻们看病,还常常骑驴出门义务行医,乡里人都感激他,爱戴他。亦如在《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中所记:“骑驴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
晚年的陆游戒酒而专恋茶,是茶使他永日醒双眼,清醒地看到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痛苦,他无限感慨地写下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人民充满同情和关怀的不朽诗作,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再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朝廷再次起用时年78岁的陆游为同修国史,陆游以衰朽之年慨然应召,史书编成之后,便辞官还乡。谁知,开禧三年(1207),已是83岁高龄的陆游,竟然又被朝廷晋封为谓南县伯,但不久主战派大臣韩侂胄被杀,收复中原的北伐以失败而告终,陆游最后又回到山阴闲居。至此,他对朝廷已彻底失望。恰在此时,南宋的另一位爱国词人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来登门拜望他,在风景如画的鉴湖之滨,两位爱国诗人侃侃而谈,畅叙友情,品茗心得,指点江山,感慨万千。
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陆游爱茶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是茶使他“养得山林气麤全,此怀无处不超然”。也是茶使他在宦海沉浮中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超然洒脱地对待生活,能够延年益寿活到80多岁的高龄。只有茶伴随着年迈的他度过风烛残年:“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幸有笔床茶灶在,孤舟更入剡溪云。”在《八十三岁吟》一诗中,他还念念不忘“桑苎家风君勿笑,它年犹得作茶神”。这确实是陆放翁晚年生活的真实自我写照。
一颗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心脏,终于在宁宗嘉定三年(1210)春,停止了跳动,陆游享年86岁,这在古代是个罕见的高龄寿星。梁启超曾作诗评价陆游:“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纵观陆游的一生,命运坎坷,历尽沧桑,诗茶人生,千古流芳。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