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处暑 秋光如许
2023-08-28 10:28:13
“天容云意写秋光。木叶半青黄。珍重西风祛暑,轻衫早怯新凉。”云影浅浅,树阴长长,蝉声渐咽,秋景初微,一抬眼漫山遍野已时至处暑。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作为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之后,盘桓人间的最后一丝暑气,终于也在南下西风的拳脚相向中渐渐体力不支,晚夏搁浅在七月。夜寒昼暖,温差的起伏是处暑用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提醒着人们季节更迭,新凉添衣。
处暑的秋光,美在高天。俗语常说“七月八月看巧云”,此时天光云影徘徊辗转,在薄云很轻或者积云很重的日子里,细细金风吹过翠微沧渊,吹得石榴晶莹,葡萄闪亮,吹得芦苇飘白,禾苗渐黄。晴空如洗,一碧万顷,划过白鹤,飞过归雁。夜色似水,清寒可人,浸着银河,浮着凉月。在一片秋高气爽中流连,“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秋意冉冉,秋光清浅,正是“出游迎秋”、“赏云绘秋”的好时节。
处暑的秋光,美在山色。经过春日的青葱,夏日的葳蕤,此刻的树木更显成熟,掩盖不住鬓边的枯黄。像孩童帮母亲拔掉白发那样,秋风摇落了藏匿的枯叶,落叶带着湿漉漉的气息舞出蝴蝶的姿态。秋日宜登高,择一高处,将满山斑斓收入眼底,“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阳光将山野烘焙出淡淡焦味,雾雨又将百草浸润出清苦香气,秋山百物,各自静怡。
处暑的秋光,美在水波。所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秋水是含情的,诗人常常用来代指眼睛,“望穿秋水”、“暗送秋波”由此而来。不同于春水的跃动和夏水的澎湃,秋日的水面纯澈如绸缎,少了些许喧嚣,少了些许繁杂,颇有些水落石出的旷达,诗杰王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流传千古。秋水更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追求,苍苍蒹葭照天映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漫江的碧透,多了一分清潋寂澹,更多了一分深情期许。
处暑的秋光,美在思念。云气收尽后,月光流转间,处暑逢七夕,夜空中星河鹊驾,连接着最亮的两颗星—牵牛织女,“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古人的诗情让亘古的爱情故事在秋天有了团聚的落笔。处暑近中元,古称“盂兰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大节,“红灯照渡同千盏,翠竹扬幡各一竿”,河里浮起的莲灯串成河桥,点点灯火燃着绵绵追思,祭拜先祖,慰藉人心,传统节日将尘世的想念妥帖安放。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有些事似乎只有现在做才够唯美,品一壶凉茶,望一泓月光,听一夜芭蕉雨,念一段故人情。在淡然闲适的秋日气氛中感受生命的静美,和诗意处暑一起细数万物的可爱,不负秋光如许,步履不停地向季节的更深处迈进。
于刘燕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