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方维藩——为革命流干最后一滴血

2023-08-18 09:26:42

  革命烈士方维藩,为了掩护战友突围,身受重伤,坚持战斗,英勇牺牲。2022年5月,繁昌区举行第五批零散烈士集中迁葬仪式,方维藩烈士遗骸从家乡繁昌区平铺镇,庄严迁入区烈士陵园墓区安葬,让更多人凭吊烈士,发挥繁昌区烈士陵园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

  1943年1月,新四军七师成立五七团三营,4月,五七团改编为“皖南支队”,即以三营为基础,成立“繁昌大队”。繁昌大队成立后,成为繁昌地区的抗日主力军,担负起抗击日伪顽匪、保家卫国的重任,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随新四军北撤。方维藩,1923年出生平铺五华山下。1944年春,他看到新四军游击队积极抗日,就一腔热血报名参加繁昌大队,随部队在南繁芜一带游击抗战。1944年4月,国民党川军一四四师投降日军,改编为“皖南独立方面军”,南繁芜地区沦陷。繁昌大队改变战略,进入以五华山为中心的南繁芜地区,向敌伪收复失地,并担负起开辟新区的任务。1944年5月至7月,繁昌大队先后同驻守横山桥的敌伪军、驻守湾沚罗家祠堂的伪保安大队部、驻守峨桥的日伪军、驻守接官亭的日伪军,进行了10多次战斗,皆取得了胜利。8月26日,伪皖南独立方面军集结2000余人,向五华山为中心的地区进行报复性扫荡。繁昌大队避敌锋芒,开展外围游击战,分散部队行动,出敌不意,袭击其后方。此后,繁昌大队积极活动,灵活偷袭敌军,在板石岭、水口山、麻桥等地多次打击川伪军,拔除了敌伪5个据点,南繁芜接壤处纷纷建立了区政权,形成了以繁昌为中心的总面积有1500多平方公里、人口32万的南繁芜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4年10月,南繁芜警卫大队在赤沙滩鸟窝陈油坊正式成立,隶属南繁芜总队。方维藩表现优异,加入南繁芜警卫大队,随同大队担负保卫南繁芜县委、南繁芜总队部和配合繁昌大队作战的任务。有一次,一个在押的汉奸趁着雨夜从关押处逃跑。方维藩惊醒后,唤醒另一位战友,认真分析汉奸可能逃跑的方向,立即冒雨进行追捕,终于在雨夜中将其捉拿归案。1945年2月,日、伪、顽向我铜南繁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八十里大清剿”,警卫大队奉命在赤沙、高桥一线防守,展开战斗,打死打伤敌人40余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10余支。1945年夏,伪军三、四百人,企图袭击我驻赤沙的党政军机关。为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警卫大队立即投入战斗,在高桥头阻击敌人。方维藩和战友们在阻击战中,不怕牺牲,顽强战斗,一直打到下午。繁昌大队闻讯派部增援,发起冲锋,敌不支溃逃。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北撤,只留下王文石、方维藩等28人留守,坚持南繁芜地区游击根据地。国民党在政治上,大造舆论,把留守皖南的新四军游击队,诬蔑为“北撤不要退回来的人”、是“土匪武装”。强迫共产党员和一切抗日组织的干部、战士、成员“自首自新”。军事上,向以孙村红花山区为重点,包括五华山、新林山区、大磕山等地大举“清剿”。在敌我兵力悬殊太大的情况下,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决定重新成立南繁芜县委,确定“坚持隐蔽斗争,加紧积蓄力量,积极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斗争策略,南繁芜县委按地区分工领导反“清剿”斗争。经过反“清剿”斗争,摸索到白色恐怖下进行游击战的初步经验,方维藩增强了坚持斗争的信心,在斗争艰险的环境下,他积极要求进步,1947年5月,方维藩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1947年,驻皖敌军大批北调,包括南繁芜在内的国统区后方,兵力普遍空虚。南繁芜县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动与组织农民“三抗”(抗租、抗税、抗征),发展游击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看到当地革命蓬勃发展,从1947年底开始,国民党前后两度调遣兵力,向南繁芜游击根据地发动规模更大、手段更残酷的第三次大“清剿”。国民党将繁昌划为皖南沿江三块“清剿”区的重点,调来新编独立十三旅三十四团进驻繁昌、“清剿指挥部”设在平沟铺,旅长许午言坐阵指挥。他的“清剿”手段名目繁多,最毒辣的就是“砍山并村,移民烧山,车塘捉鱼,步步为营”、“五家连坐,十户联防”,严密封锁粮油盐布等重要物资的来源,大肆搜捕屠杀新四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为粉碎敌人的阴谋,游击队战略上采取“化整为零”、打“麻雀仗”等活动方式,战术上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到山外平原地区筹集部队给养。当时方维藩奉命领导5个同志组成武工组,前往南陵县蒲桥筹集给养。1948年4月的一个雨夜,武工组宿营在南陵县分界山小河边的小村,不料被当地叛徒出卖。国民党南陵县自卫队、行动队出动100多人,将小村层层包围。方维藩立即组织反击,为了掩护战友突出重围,他与敌顽强拼搏,在身中数弹,身受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4个多小时,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把一腔热血献给革命事业。(汤明余)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徐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