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 盘
2023-07-10 11:09:41
从青弋江畔的古城楼,穿过长虹门,进入南正街。川流不息的人群,此起彼落的吆喝声,使路人沉浸在浓浓的生活气息中。在“芜湖米市”的门店展厅内,一把特制的木质大算盘映入眼帘。我凝视着这把七珠十五档的大算盘,久久不愿离去。六十多年前的往事,一幕一幕地浮现在脑海中。
修复后的芜湖古城南正街,包括整个南门湾的建筑布局、门店大小依旧。顺着南正街往北走,左侧哪家是百货店、杂货店、纸张店、中药店。右侧哪家是粮行、染坊、饭店、布店、水果行。虽然门店局部有所调整,当年的街景、店铺,记忆犹新。走着走着,“人人理发店”的玻璃店门拦住去路。形成了一条向东转至儒林街,向西拐进南门湾的丁字路口。进入南门湾,小顾酱坊、新华书店、时时美茶楼的位置,花岗岩条石的路面,历历在目。就在“时时美茶楼”门口,你不得不右拐北上进入花街,这就是南门湾名称的来历。
当年南正街和南门湾是古城居民和南乡村民进城交易、购物的集散中心。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尽管每个店铺使用的“度量衡”器具不同,布店量布用竹尺、酱坊打油用端子、中药店称药材用戥子……但是每个店铺里都少不了当时的一种计算工具——算盘。当时的戥子和杆秤,有的还是十六进制。店家拨算盘结账时,还得熟记换算口诀: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八作五……
我与算盘结缘,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我插队落户来到繁昌。后来招工分配在供销系统,成了一名基层供销社的售货员。站柜台少不了要和算盘打交道。算盘伴随我从售货员、收银员、开票员、统计员到会计员,已经度过了大半辈子。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各种“度量衡”器具已全部电子化,算盘也不例外,已被键盘取而代之。年轻一代,甚至对算盘已经没有印象了,而我依然在用算盘发挥余热。其根源,一是传承,二是发扬。算盘键盘,两盘共存。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古今结合,相得益彰。
算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左右。最早的算盘是由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拨动算珠进行计算。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先民面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中的难题,不得不借用简单的计算工具。久而久之,算筹取代了石子、兽骨,算盘又取代了算筹。最后定型的五珠、七珠算盘一直沿用至今。算盘承载着古老算学的一种特殊的计算方法——珠算。不仅能够进行基本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还能够乘方和开方。
从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日常基本数字的计算,七珠算盘具有简单、明了、形象、具体、携带方便、计算快捷、不受附加条件影响的优点,可以与抽象、笼统、受附加条件影响的键盘设备媲美。
使用算盘,结合简单实用的珠算口诀,加法和减法的计算结果比键盘设备快捷。乘法与除法的计算,可以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珠心结合、动手用脑、心手双畅、拨珠有由。乘法计算,除了常规的乘法口诀表以外,还有简便快捷的口诀:一二三加加加,四五六加一半,七八九减减减。特别是除法计算,只要记好“大半前上五,小半前上四,几倍隔上几,无除去一。”四句口诀,就可以代替复杂难记的九归除法口诀表。
算盘与键盘相比,二者各有千秋。就日常基本数字计算而言,加、减法还是用算盘方便。至于乘、除法用算盘还是键盘?那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周总理曾经说过:“不要把算盘丢掉”。工作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算盘计算的优势。做到算盘与键盘并用,传承与创新共存。在飞跃发展的数字经济、智能世界中,充分发挥珠算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取长补短,事半功倍。
成士武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