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2023-03-06 16:06:13

照片前排左边第三人画圈的便是张永守同志(照片由其家属提供)


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世界的东方。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当时繁昌县的张永守作为革命根据地代表,应邀赴京参加观礼。

张永守,1902年出生在繁昌县孙村乡枫墩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丧父,跟随母亲和继父奔走于皖、苏间的大小乡镇卖艺求生。他一字不识,衣着简单,不修边幅。

1938年秋,新四军三支队一个排驻在枫墩山村,发动民众团结抗日。他接受革命教育的熏陶,选定自己应该走的人生道路。翌年(1939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他服从组织分配、协助地方工作,立场坚定、态度明朗,工作积极,赢得组织上的信赖,长期担任地方交通员工作。

自参加革命后,为掩人耳日,他刻意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形如乞丐,人们都称他为“张叫花子”。

皖南事变后,他忠实履行一个地下党员的职责,冒着风险,置生死于度外,掩护和护送许多革命同志安全通过敌占区,渡江北上。

l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9月底,皖南新四军奉命北撤。国民党反动派对留守繁昌的中共南繁芜县委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在政治上威胁,在军事上“清剿”,在经济上封锁,妄图把他们困死。县委多次派员到皖南山区都没有找到党组织,与上级失去联系的中共南繁芜县委处于绝境,县委最后决定派人去苏北,找中共中央华中局。派谁去?此人必须政治可靠,精明强干,机智勇敢,不仅要有社会经验,而且还要有斗争经验,才能胜任此项任务。最后决定交由张永守同志去寻找党组织,来完成此项任务。

1946年1月,张永守奉命第一次去江苏淮阴寻找上级党组织。当时国民党炮制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已经败露,处处布阵设防,戒备阴森,沿途充满艰难险阻。张永守接受任务后,将自己身边仅有的一个儿子张大林交与党组织后,立即化妆出发。他肩挑一担竹器,凭借沉着机智、多谋善变的才能,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一路前行。经芜湖、过南京、渡浦口,再由滁县入来安,一路上艰苦跋涉,穿过国民党重重警戒线,应付道道岗哨,每遇盘问,他谨慎对答,所以未受阻碍。徒步行程300多公里,终于到达目的地,找到了华东局领导机关。组织部长曾山同志接见并招待了他。取得联系以后,他带着曾山同志对南繁芜县委指示的回信,又平安返回繁昌。

1946年5月,南繁芜县委决定开辟泾宁宣地区,作为南繁芜第二根据地,以防敌人“清剿”。需要请示上级党组织,于是县委写好信,派遣张永守二上淮阴传送请示报告。张永守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仍然按照老路到达苏北淮阴,取得联系,带来回信。

曾山同志就当前形势在复信中郑重指出:国民党正忙于调兵遣将,步步进逼,内战危险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游击区既要树立必胜之信心,看到光明,但也要作坏的打算。要依靠群众,顺应环境。有计划地开展斗争,决不可有流寇思想。国际国内形势,永远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动派。曾山同志的指示,给南繁芜党组织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斗志,对坚持皖南游击根据地斗争起了很大作用。

1946年9月,解放战争已经打响了。南繁芜县委已经与皖南特委取得了联系,需要去信向华中局汇报。信写好,张永守再次踏上去苏北淮阴艰难之路。

他已知道打仗的消息,这次便直接从镇江过江,经过江都、高邮、淮安一线,日夜兼程,奔向淮阴。当时苏北各县到处都是国民党军队,淮阴也被国民党军占领了,变成了拉锯式的战场,斗争十分残酷。当时华中局党组织和部队已经全部撤退转移了。张永守在淮阴附近找了两三个县,也没有找到上级党组织,回到南陵山区后,在徐冲庙前见到时任南繁芜县委委员的王安葆。一见面他就大哭起来,边哭边说:“淮阴失守了……组织找不到……”晚上县委领导对张永守进行鼓励和安慰,对他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

张永守在那白色恐怖环境中,孤身日行百里,夜宿荒村,不辞跋涉之劳,忍受饥饿之苦,累计徒步行走1000多公里,三次到江苏淮阴,两次带回中共华中分局曾山同志的指示信,给南繁芜县委指明了坚持斗争的方向,使革命战士坚定了信心,鼓舞了斗志,张永守同志功不可没。

1949年10月1日,张永守作为南繁芜根据地代表赴京参加开国大典,见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和其他受邀代表一起受到中央领导机关的隆重接待。1951年国庆节再次受邀赴京参加观礼,于9月21日在皖南区机关集合时与其他代表合影留念。由于没有文化,张永守谢绝了组织的安排,l955年回乡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在新港鹊江旅社和孙村酒厂等处工作。1983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81岁。

伍先华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