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外婆家的路
2023-02-20 14:35:33
小时候,由于父母都前往外地打工,于是,我便借宿在外婆家。
外婆家在当地乡镇的一个小村子里,这个村子与县城的距离大约十几公里,看似不长,但在当时,却显得很遥远。那时,从县城到外婆家里的路,是一条不足十米宽的乡间小道,而且还没有铺水泥,是一条纯粹的泥路。
有些路面,因泥土被踏久了,颇显坚硬,也不平直,除了凹凸不平外,还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土坑。而有些地方,坑实在太大,人们便用沙子和小石块进行回填,尽管如此,走起来时仍须小心翼翼,颇为费力。
在当时,乡里的圩市是人们平日里最常去到的热闹场所,圩市上能够买到的大都是些土特产,小卖部里也只有一些日常用品和简单的零食,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丰裕。对于孩子来说,县城是富有吸引力的,因为县城是个大世界,那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好物和各式各样的零食,所以进城也成为了一件很隆重的事情。
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十几公里的乡间小路,加上路况不佳,想进一趟县城并不容易。当时乡里有一辆进县城的班车,上午跑一趟,下午跑一趟,如果想坐上班车,最重要的便是守好点,如果误了时间,便赶不上车了。
而车子在泥土裹挟着沙石的路面上行驶,也让人们的乘车体验十分不佳,整个车厢的人都跟随着班车行路的节奏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地摇晃着。此外,在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上,会车也是个大难题,一旦对向有车驶过来,两车相会,往往其中一辆必须倒车让行,双方才能正常通过。好在当时的车很少,会车次数并不多。
而从我记事开始,最早一次乘坐班车的体验便很差。那是一个下雨的午后,外婆带着我从城里回村。土路湿滑,填坑的沙石也被雨水冲刷开了,班车的车轮一不小心陷进了一个大土坑中,全车的男乘客被迫下车,帮着推车,但是车轮还是怎么转也转不动。后来女乘客也加入到了推车阵容中,奈何车轮陷得太深,实在转不出来。
于是,外婆只好连绑带抱地将我搂在身前,用油纸袋挡着雨水,跟着乘客大部队步行回家,行到离家三公里外的小池塘旁时,见到了着急的外公和舅舅,原来,他们见我和外婆过了点还没回家,心里担心,便顺着泥路出来找我们。当我们到家时,雨已停了,消散的乌云间,甚至有几颗闪耀着的星星。据说那辆陷在土坑里的班车,直到第二天才被拖拉机拉了起来。
其实,步行进城在当时并不是一件稀奇事,村子里有些庄稼人,便习惯天未亮时担着满箩筐的蔬菜,步行进城摆摊叫卖,不过回来时,也大都是挤班车,毕竟来回二十多公里的山路,颠簸弯曲担子重,实在累人。
后来,我的外公买了一辆老式自行车,于是,交通工具对他进城的制约也就相对小了不少,天气好的时候,他也用单车载上我,进县城溜一圈。不过每回进城,总得赶在天黑之前回家,因为乡下路黑,单车没有车灯,在这样坑坑洼洼的马路上夜行是很危险的事情。
到了我上学的年龄,父母回到老家,在县城租房做小买卖,我也跟着父母去了县城,每逢放假时,母亲便会带着我去外婆家,由于路不好走,这么一小段的路程就像是“长途”,因此,每回回外婆家,总是要小住几日。
几年之后,我家购置了一辆摩托车,每回要去外婆家,父亲便骑着摩托车载着我和母亲,这样,去外婆家终于能够不受时间的限制了,速度也快了不少,不过坑坑洼洼的路面还是让我们骑车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好在随后不久,那条小道便进行了水泥化改造,新建成的水泥公路,让人们再也用不着谨小慎微了,而班车的频次也增加了几班,人们出行终于方便了。
高中时,去外婆家的马路被拓宽了一倍,同时还开通了公交车,一小时便有一趟公交车来回,宽敞的马路走起来非常平稳顺畅,人们的乘车体验也变得十分舒适,也不需要靠倒车来会车了。前两年,去外婆家的这条马路进行了“黑化”,铺上了沥青,变成了宽阔干净的柏油马路,每过半小时便有一趟公交车,交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如今,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去往外婆家的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家也添置了一台家用小汽车,想念外婆外公的时候,便开车去看望他们,时间不过二十分钟,得闲时,还能接老人家出城逛逛。
行驶在去外婆家的马路上,两旁的树木令人赏心悦目,而清洁宽阔的柏油马路和笔直的路灯也给人以满满的幸福感,回想起二十多年前往事,外婆也不禁感慨:“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邱俊霖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