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宪法的故事
2022-12-12 09:59:28
1954年第一部宪法出台时,我还没有出生,1982年12月现行宪法出台,我在现行宪法出台的同年同月呱呱坠地,今年,宪法40周年,我40周岁,现行宪法与我同岁。时光匆匆,感觉人一旦过了25岁以后时间相对论似乎愈加显得正确与灵验,步入中年,时常会被别人问多大年龄,有时候一时还真的答不上来,但是我亲身布置和参加过单位组织的2012年宪法颁布30周年活动,便暗中窃喜以此作为我快速计算年龄的捷径算法,想起以此计算年龄此事也觉得颇有意思。1982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很多重大的大事件,1982年1月中国研制的电火箭首次进行空间飞行试验成功,6月邓小平会见香港《大公报》负责人,明确表示1997年前后恢复行使香港主权,8月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北京开幕,10月中国首次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成功,6月新华社报导6名研究生获我国首批博士学位,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2月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第九届亚洲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以微弱优势夺得总分第一,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在这么多重大事件中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却唯独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当年的一件重大事件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989年我上小学,我上小学的时候才知道我家的一个亲戚在镇上的司法所工作,我上初中的时候这个亲戚还当上了镇上司法所的所长,他在整个亲戚当中也颇有威望,可能受到一些家庭环境的影响,所以我自小就对法律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我中学的时候参加过县里的很多征文,记忆犹新的是我获得过县宪法征文的全县一等奖,这个是我在初中的所有征文中获得的最高奖项了,还有次是纪念改革开放征文获得县里的三等奖,这些大红色的证书我至今还一一保留着,它们似乎是曾经岁月的印证,这些征文对我当时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当时我所在的是小镇上的中学,当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把大红色的获奖证书颁发到我手中时我感到莫大的荣耀,这种荣耀不仅培养了我学好语文的信心,而且成为引领我热爱文学的最重要的牵引。
等我上大学的时候千禧年2000年,我上的大学的院系就是政法系,大学里面的政法系有它自身的演变历史,它的前身是政史系,所以在大学里有个说法叫政史不分家,随后改名为政法系,再后来到了现在就变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法学院了。上大学教授《宪法学》的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教师,他是厦大的博士,后经过当地的人才引进在我们学院当老师,他来我们学院后通过了司法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证,当年的律师考试通过率只有百分之七,他说课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深受我们学生喜爱,我们对于这个教授《宪法学》老师是无尽的敬仰和佩服。因为年龄的差距不大,所以私下我们同学和老师交流也多。那时候他还没有结婚,记得大一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一同去他家玩,他家的书房几面墙都是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法律类书籍。在众多的书籍当中有一本耀眼夺目,在红色的装帧书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九个金黄色的大字显得格外的庄严耀眼,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宪法》,那年我19岁,宪法也19岁,永远记得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记得第一学期上完《宪法学》的时候老师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清单,从出生到年老,从婚姻到职场,身为中国公民的我们,这一生都有宪法的呵护。我把这句话记录在我上大学《宪法学》的封面上。
四年大学毕业后我把我大学老师的这句话重复在我的课堂上,并写在了高一课堂的黑板上。四年后我大学毕业从事了教师这个神圣而又光荣的职业,我所教的科目是高中思想政治,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必修二是《政治生活》,当我们要给学生讲述高考必备知识点、我们国家的国家性质(国体)的时候,必须要提到《宪法》的第一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课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要关注时事政治,我记忆犹新的是我给学生上时事政治课的时候播放的视频: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习近平健步走到台前,庄严肃立,左手轻抚宪法,紧握右拳,有力高举:“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整个宣誓的过程庄严肃穆,铮铮誓言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久久回荡、深受鼓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宣誓这种仪式其实并不陌生。不少人经历过入团宣誓、入党宣誓、结婚宣誓等等,此外医生、护士、警察等等一些特殊职业往往也有相应的宣誓制度。仪式,不是单纯的形式,宣誓仪式简短而不简单,往往都意味着“承诺”,代表着责任,蕴含着我们对伟大事业、共同目标的历史认同、思想情感与责任担当,砥砺人心,激荡起奋进新时代的中国活力。习总书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遵守宪法和法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遵守劳动纪律”等。以上均突显了党中央对于宪法的重视。因此,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一名忠于宪法的当代教师,在我们的课堂上积极宣传宪法,积极弘扬宪法的精神,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作为一名省级示范高中思政课老师的我也对宪法的宣传与实施有过自己的一些思考,我认为:首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必须尊重宪法的权威,让宪法成为我们心目中的信仰;其次,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应该深入客观地了解宪法、学习宪法,重在行动,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所谓: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根基在民心。当然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各方力量密切配合,而宪法,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社会化与生活化。
时光荏苒,时光的指针一刻不停地走着,不论我们身处哪一个时刻,哪一个地方,我们的一生都与宪法息息相关,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宪法都默默地保护和陪伴着每一个人,我不由得想起臧克家爷爷的一首小诗:我强忍着欢喜的眼泪,朗诵着这中国人民的“大宪章”,它比黄金铸的字更宝贵,人人把它铭刻在心上。
艾金保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