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秉承初心 融爱于教

2022-08-22 11:20:54

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像一张纯洁的白纸,能画出绚丽多彩的蓝图;也如一块块荒空的土地,园丁种下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果实。我出生于教育世家,祖父是私塾先生,父亲也从事教育工作,他们为我树立了榜样。

我的祖父黄光庆,新中国成立前是乡里私塾先生。晚上,他在家教叔叔和姑母识字。他们念着:“我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他也是中国人。我们都要爱中国”。那时我才五六岁,还以为他们在唱歌,觉得读书好听也好玩。长大了,我才知道教书是神圣的职业。我祖父是民主人士,他很关心国家时政。“五四”运动后,他开始教新学《国文》。抗日战争时期,他亲自送三个儿子参加新四军。长子黄立、三子黄异先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祖父因为是烈士家属,被选为县人大代表。繁昌县首位县长王安葆亲自请他“出山”工作,他深情地说:“现在,乡村缺少有文化的人才,我还是干我的老本行吧”。他被任命为新林乡的首任小学校长,白天教学生,晚上办农民夜校。新中国成立初,农村文化人难找,又急需要文化人才。他办的农民夜校,为家乡培养了急需的人才,也为家乡输送了第一批大学生。我父亲黄略,新中国成立前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因叛徒戴恒美的出卖入狱,受刑致残。经过党组织的营救,他出狱了。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新林小学教导主任,后来调到县教育局工作。祖父和父亲很热爱教育工作,他们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激励着我。

1958年,我从安徽省屯溪师范毕业后,分配到繁昌县任教。直到退休,我一直扎根在家乡的农村基层教书。开始,我由学校提前分配到繁昌县“实习”。一出校门,我就参加了全县教师集训班学习。学习一结束,县教育局一位领导在大会上宣布分配到各学校的人员名单。我被分配到黄浒中心小学。第二天,黄浒中心小学的李占荣校长与何时型教导主任,领着我和另一位新老师去上班。我们自己担着行李,步行三十多里路来到学校。学校在距集镇约两里路的小山边,我们感到新鲜和激动。从此,我信心十足地、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我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先后在繁昌县内的黄浒、孙村、平铺、新林、山口、周阳、茶冲、马坝等乡镇小学、中学辛勤地教书、默默地耕耘,不知不觉,一晃四十一年匆匆地过去,我退休了。三尺讲台迎冬夏,一腔热血写春秋。往事悠悠,历历在目:才开始工作的那个年头,我们好像有使用不完的劲。我一人包教一个班的语文、算术,还另教几个班的唱歌、画画。白天和学生在一起乐呵着,早晚都得办公。

国家教育不繁荣,民族不会强大;人民文化不普及,百姓也不会富裕。新中国成立之初,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的任务都很繁重,老师更是重任在肩。那时候,农民基本上是文盲,生产队很难找到会计。每周,学校领导还要安排老师晚上去辅导农民夜校。我们青年人都主动到十几里外的农民夜校当辅导员。一次,我半夜返回学校时想抄近路。看山在眼前,就隔一带水,转来转去就是过不去。真是:山路怕狼,圩路怕水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当年,农民的生活还很清贫,只有少数家庭送男孩子读书,送女孩子读书的家庭更少。为了留住一个女孩子读书,往往要家庭访问十多次,有的还得让她带着弟妹来上学。学生缺课多了,我还要抽时间上门为他们补课。那时,家访是班主任必做的工作。有时,学校领导安排老师带着学生的名单,周六下午分片去家访。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辛勤有爱的老师才能“授业、解惑、育人”。没有爱的老师是不称职的老师,没有爱的教育只能算“传知识”,不是“育人”。一年,学生王有木的家春节前发生火灾了。我买了些鱼肉,并带去我孩子的衣物,去安慰学生和家长,使他能继续就读。父母都双目失明的张四妹学生家庭困难,我组织学生学雷锋,周日去她家帮忙做些家务。她父母感动地说:“黄老师,你放心,我一定送毛毛读书,不让她做睁眼瞎子。”学生刘先明要拄着双拐行走上学,家长天天接送很困难,我动员同道的学生去帮助他接送,雨雪天留校安排住宿。学生吴小牛头上生瘌痢,同学都不愿和他同桌坐。我托人买来灰黄霉素赠给他,治好了秃病,他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对特别困难家庭的学生,我为他们减免学杂费用等。老师的爱似母爱,如水一样明澈、洁净,洗涤一切污浊与伤痛。师爱又如水,“上善若水”,以利万物。同学们的相互帮助,传送了学生的互爱与温暖。也是“爱育”的收获。教师,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承载着人民文明的重托。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每位学生都像一粒种子,渴望在阳光下成为参天大树。高技术的园艺师,才能使园林百花齐放,众花争艳。“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老师对待特殊的学生更要宽容、耐心、仁爱。学生李绍金,因为家乡六合县水灾,逃荒到新林。父母以乞讨、卖柴为生,还送孩子上学读书,可见家长与孩子的求知欲望。他上学的第一天就跟同学打架,我了解他的处境,知道他爱学习,好“打抱不平”。我说之以礼,动之以情地说服、教育、表扬他,改变了他“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习惯。当然,这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给学生的信心与动力是分不开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书育人,教师首先要了解你教育的对象。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人施教就会事半功倍。兴趣与学生相伴,学习就会轻松。没有兴趣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记得我父亲一个人带着我到偏僻的钱家冲小学教书,课余,我也能帮助他做点小事。那时的老师是“全能”的,样样教。父亲教学生画画,我来了兴趣,终身恋上了画画。在中学时,我创办了绘画兴趣小组。为学生办书画展,大大提高了有书画天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马松、马根兄弟俩,在初中就考入了美专。我从教四十多年,从小学到中学,始终是美术老师的“补课”先生。更可喜的是:我退休后“晋升”为大学教授,先后在繁昌区、南陵县两地老年大学教国画十年多。我为老朋友、“老领导”上课,很自豪。其中,有不少老年朋友圆了他年轻时想当画家的梦,我把他们的作品推荐到报刊上发表了,他们变成了“老玩童”。教学相长,相互砥砺,教而好学。师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对忠心从事教育的老师的最好诠释。呕心沥血,终身为师志不移;乐道安贫,潜心授业心更专。我从教终身,霜鬓笑迎春满园,朱笔丹心献中华。桃李满天下,华夏溢芬芳。洒向人间爱,其乐更无穷。

黄有志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