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沙家浜,五六十岁以上的人们立刻想起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京剧《沙家浜》,那唱腔、那唱词如雷贯耳,不仅听得多、记得熟,多数人还能跟着唱上几句……
知道沙家浜京剧及故事的人很多,但是,抗战时期繁昌与沙家浜有一层关系,知道的人很少很少……
日前,我沿着当年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和谭震林同志东进的方向,赶往位于江苏常熟市的沙家浜。当年谭震林副司令员从泾县到常熟走了18天的路,现在趋车只要4个多小时就到了。
沙家浜镇,位于江苏常熟市南部,沙家浜镇地势低洼,河浜纵横,芦苇丛生,气候温和湿润,经济以渔业、农业为本。大片的芦苇荡,隐蔽性极好,当年36名新四军伤病员就是在这里养好伤,再次走向抗日的战场。如今,这里旅游业占有重要地位,沙家浜景区内有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荡湿地、横泾老街等景点。到处能看到新四军英雄形象和以《沙家浜》中人物命名的饭店招牌,更有《智斗》场景的雕塑就立在景区街上,人们耳边又响起“新四军就在沙家浜……” 的悠扬唱腔。
来到沙家浜的首要任务就是理清繁昌与沙家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联系,于是首先来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追溯“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军”与新四军三支队的关系和在沙家浜抗日历史。
1938年4月5日,刚成立不久的新四军,被调到皖南歙县岩寺整训,国民党第三战区首先派点验组进行点验人数,名义上是不允许部队吃空饷,实际上是要把新四军的编制数额卡死,限制新四军发展壮大。4月20日点验完毕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下命令:新四军军部不能久住岩寺,要向前方移动。
5月, 新四军三支队在谭震林副司令员带领下,跟随军部挥师北上。新四军三支队编制是2个团6个营,约2100人的兵力。
当时来到繁昌抗日前线的只有4个营,分别是三支队五团的3个营和六团的第三营。1938年底,新四军三支队来到繁昌抗日前线后,两年间与日军展开近200次战斗,取得了繁昌保卫战的胜利。
新四军三支队六团的两个营在歙县岩寺点验后移驻泾县青弋江畔整训,这支闽东游击部队被改造成了正规部队。1938年10月,叶飞奉命率第六团进入苏南茅山地区,归第一支队指挥,开始频频与日军作战,在去茅山的路上,8天就与日军打了7仗。
1939年5月初,叶飞率领六团,以“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的名义出征,从茅山出发到江南东路地区,对外称“江抗”二路。6月,“江抗”总指挥部移驻苏州阳澄湖一带。叶飞组织部队取得夜袭浒墅关车站胜利后,乘胜继续向东发展进入常熟境内,与当地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取得联系,逐步建立起以阳澄湖东塘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9月21日,由国民党顽固派掌握的“忠义救国军”在江阴顾山突袭“江抗”主力部队,造成数十名战士负伤。江抗“后方医院”只能隐蔽在芦苇丛中几间破旧的茅草屋里。10月,叶飞又派员返回常熟阳澄湖畔,将在阳澄湖地区疗伤的36名新四军“江抗”伤病员组成江抗东路军。那36名伤病员就是《沙家浜》中塑造的18个伤病员原形。他们当中多数是原新四军三支队六团闽东籍将士。
1940年3月23日,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化名林俊)从繁昌出发,经云岭率温玉成、张鏖等长途跋涉来到苏南东路地区,4月,“江抗”东路司令部改编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谭震林同志统一领导苏南东路地区党政军全面工作,任“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兼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
谭震林及其领导的新四军三支队五团及六团第三营,在皖南繁昌坚持抗日两年多时间,六团留下1个营却奔赴苏南沙家浜坚持抗战。同属1个部队,分赴苏皖东西两战场,在皖南繁昌与苏南沙家浜,新四军三支队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与日军进行顽强作战。繁昌人民和沙家浜人民一样,与三支队将士们结下鱼水之情。繁昌人民热爱新四军,拥护新四军的故事也和《沙家浜》中的情节一样感人。
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三支队,把我们繁昌和沙家浜两地巧然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新四军三支队战斗的两战场,也是谭震林同志先后领导、指挥对日作战的两个地方。
今年是谭震林同志诞辰120周年,本人有幸受邀参加常熟市举行的“缅怀先辈伟业 赓续百年初心——纪念苏南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82周年”的纪念活动。不仅查寻到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在苏南抗日斗争的历史,还得知沙家浜36名伤病员,主要是新四军三支队六团的闽东籍将士。同时,也向参加活动及与会代表介绍新四军三支队五团、六团三营在皖南繁昌立足、发展、壮大和繁昌保卫战的历史。加深了皖、苏、闽、赣同仁们对谭震林及其领导新四军三支队,在繁昌抗击日寇辉煌战史的了解,也展示了繁昌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拥护、热爱新四军,积极支援、参与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的历史。
伍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