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一路阳光一路情

2022-05-16 14:51:30

  一直有带爱人和儿子重走我三十年前求学路的想法,今年春节终于成行。这条近四十里的“之”字型求学之路,三年间我四季骑行,风雨无阻,有我太多的艰辛和回忆,这也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用来教育儿子的一本生动教材。每次说起,我百感交集,他也百听不厌。

  虽然回老家只有短暂的三天时间,但天公作美,一改往年的做派,都是风和日丽,艳阳高照,一番祥和景象,这也为我们出行提供了好天气、好心情。

  腊月二十八的早上,简单地收拾一下行李,第一站来到车桥。车桥,是老家周边的一个大镇,小时候经常赶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庙会和大集来这里。每年的这一天,四乡八邻、老老少少汇集到集镇,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

  此行车桥主要目的是两顿大餐,一顿是美食大餐——吃车桥馄饨,另一顿是精神大餐——参观车桥战役纪念馆。老家淮安去年刚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除了有名的软兜长鱼、蟹粉狮子头等淮扬菜代表外,一些小镇也都有自己的传统美食,如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朱桥甲鱼等。

  来到下馄饨的这条街叫河北西街,街道不宽,两边开满了大大小小的几十家馄饨店,每家门口都排起了长队。我们一直走到最后一家“任记馄饨”,才停了下来开始排队,这也是侄子大鹏给我们推荐的。

  当一碗香喷喷的馄饨放到了我面前,再就着刚出锅的朝牌饼,一抹家乡的味道和一缕儿时的记忆瞬间交织在了一起。于我一名常年在外的游子而言,味蕾的享受早已不重要,更多的是享受家乡年的氛围,感受乡村集镇的热闹,妻儿也和我一样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之中。

  吃完早餐,我们从河北西街出发,步行几分钟就来到了车桥战役纪念广场。广场内有纪念碑一座,碑身刻有叶飞题写的“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护碑亭两座,一面刻有粟裕亲自为烈士陵园撰写的车桥战役简要经过,另一面刻有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53名烈士的名字。

  沿着碑廊参观,一路我给爱人和儿子当起了导游,介绍发生在1944年春新四军一师在粟裕、叶飞领导指挥下展开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这里给正在读高中的儿子补一补党史军史,这也是寒假为他量身订制的一次乡情教育。

  车桥战役,以“围点打援”的战术取得胜利,一举歼灭日军465人、伪军483人,成为抗战以来新四军在华中地区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1944年3月16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2019年5月23日,《解放军报》刊发“车桥战役,一次虎口拔牙的歼灭战”战例评析,被我收藏到了剪贴本。

  作为车桥战役的发生地,当地人关于新四军围点打援、奇袭攻城的美谈仍在口口相传。每逢清明、烈士纪念日,当地很多村民都会自发前来为烈士祭扫,缅怀先烈。位于镇北的纪念广场,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离开车桥战役纪念广场,我们沐浴在冬日暖阳下,一路向东继续前行。车子向前飞奔,我的思绪也在飞驰,曾经的少年带着现在的少年,重走我的成长之路、求学之路,顿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感慨。此刻,我已成为时间的俘虏。

  一路上,我在不停地回忆和找寻着当年骑行中的一些元素和符号,看到了连接两个乡镇那条熟悉的南北路,是当时最难走的一条路。途经的泾口镇,曾是有名的工业小镇,已是旧貌换新颜。通往官渡的小道已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昔日的水杉小苗也已高耸成林。

  然而,在我的脑海中频频出现的还是赵舍大桥的身影,因为到了这里,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还有大约3里路即可到达学校,这也是自己分目标骑行的最后一个标识地。另外,过了大桥后的右手便是一大片梨园,常常在此小憩,无须担忧前程。

  因为快过年了,学校大门锁了起来,我们只好在校门外的小广场逗留、驻足。这里,我始终在辨识着方向,哪里是曾经的校门,进门那两排整齐的梧桐树如果还在会是什么样的景象,“淮安市流均中学”的白底门牌和绿底校徽此时就挂在那里、别在胸前。

  “刚才来的路,是我当年骑行中的部分路段,回去一定要带你们走完整的路线,感受一下我的‘二万五千里’。”返回前,我特意又给爱人和儿子重复一遍,生怕他们忘了此行的初衷,也是在提醒自己岁月永恒,青春无痕,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一路阳光向未来,且行且珍惜。

  张建明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