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消失的火桶

2021-12-20 08:56:57

  看着窗外烟雨蒙蒙,来自寒潮的北风,拍打着树枝上黄黄绿绿的树叶,不时地飘落下来,在半空中舞蹈,再看看书桌上的台历,哦,明天就是“冬至”。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意味着冬季数九寒天时节的来临。在上世纪,一到冬至节气,传统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按下“暂停键”,农民就要准备过冬的食物和御寒取暖的工具及材料,准备进入“冬眠”时节。看到了“冬至”二字,就想起了冬天,脑海里就跳出了小时候用于取暖的“火桶”。“火桶”是过去农村人御寒取暖的必备用品,家家户户都有,大户人家两个,小户人家一个。根据各户经济条件的不同,火桶的材质和造型也有所差异。

  进入寒冷的冬天,晚饭后一家人围在一个火桶里,讲讲故事,唠唠家常,通常叫“烘火”,这往往也是一家最温馨的时光,有的一家三代在一个火桶里,似有作家汪曾祺笔下“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恬静幸福场景。

  火桶样式有多种,有圆形的火桶,有椭圆形带靠背火桶,有小孩专用“站火桶”,也有极少数的方形火桶。火桶大部分高度是一百公分到一百二十公分,直径大小根据家里人数,八十公分到一百二十公分不等。小孩专用的叫“站火桶”,大概是一百五十公分高度,直径三十公分左右,小孩用的站火桶,根据小孩好动特点,在里面安装了一块小木板,既可站,也可坐。火桶的三分之一处装了一个木栅栏,木栅栏下放火盆,人们烘火时,屁股坐在火桶边框上,脚就放在木栅栏上,暖暖的气流在火桶里回旋。

  火桶的材质也是有多种的,在上世纪农民家里,大部分是稻草火桶。这个稻草一般不是双季稻稻草,农民用的稻草大多是单季稻稻草,因为单季稻生长期长,稻草秆结实,还有稻秆长的特点。农民在用此稻草编织火桶时,有的还需要用木锤把稻草锤一下,一是为了柔软好编织,二是为了编好的火桶,人在烘火的时候,衣服特别是裤子要在火桶上来回的挪动,不磨损衣服。大户人家或者心灵手巧的农民有的用稻草编织椭圆形单人带靠背的火桶,这种火桶带靠背,人烘火时,就像靠在单人沙发上一样舒服,这种带靠背的火桶,一般留给家里长者或者老人烘火使用。家里经济状况好一点的,就用木头制造一个火桶,木头品种也不一样,山区人家大部分用的是杉木,圩区农家大部分用的是杂树,基本上是房前屋后种的树。木火桶的高贵,一是由于材质好、经久耐用,更重要的是木火桶需要木匠制造。但不是什么木匠都能打造出来,特别是椭圆形木火桶,一般木匠还是生产不出来,只有手艺好的木匠才能制作,所以打造一个木火桶,不仅木料成本高,木匠的手工费也是很贵的。上世纪的农民,特别是男劳动力,人人都会用稻草编织草火桶。还有极少数是竹篾制作的,这种更加高档一点,这在当时,是比较稀贵的。

  说到火桶,在这里也要说下火盆和火盆中的燃料。当时我见到过的火盆,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泥土烧制的陶瓷盆,农村叫钵子,直径大小大概三十到四十公分,火盆大小是根据自家火桶大小来配对,有的椭圆形大火桶,里面放两个火盆;还有一种是农民家已用坏的洗脸盆,不能再盛水了,农民就废物利用,把脸盆有洞的地方,放上一块小石片,来隔断草木灰材料的漏出。火盆中使用的燃料,主要有三种,一是稻壳,二是晒干的牛粪,三是晒干的废木料和树枝。这些材料的特点一是干燥,不能有明火;二是自燃不能有烟;三是自燃能够保持一定的时间,会生成一定的温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年的“草火桶”和“木火桶”在农村已经消失,代替的是“取暖器”。我也曾经到过一些农民家里,和一些长者聊天,现在你们都用上了取暖器,感觉是取暖器好,还是草火桶好,年过半百的老人和耄耋老人回答是不一样的。年过半百老人感觉是,取暖器好,取暖器是用电,既清洁、恒温、安全又方便。耄耋老人说,取暖器没有草火桶好,取暖器虽然暖和,但没有“烘火”的感受。草火桶具有保温、耐用、受力的优点,特别是耄耋之年老人回忆往事,当年靠在火桶里,趴在饭桌上,在大雪纷飞日子里,与朋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惬意时光。

  不同年龄的老人,有不同的情结、不同的想法,也有不同的感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说的是,社会进步了,消失的不是火桶,而是土地流转了,农民改行不种田了;消失的不是火桶,而是制作火桶的稻草和火盆的牛粪燃料没人收集了;消失的不仅仅是火桶和火盆用的燃料,更重要的是编织火桶的匠人也越来越少了,老人们说,现在农村六十岁以下的的人,已经没有人会用稻草编织火桶了。

  消失的是火桶,增强的是记忆;改变的是火盆,不变的是温暖;科技改变生活,生活更加温暖。

  梁宝金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