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红泥小火炉

2021-11-01 11:24:17

  读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突然就勾起了我心中小火炉的回忆。

  对于小火炉,很多人恐怕彻底地遗忘了,连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现在,用的都是燃气炉、电磁炉和微波光波炉,小火炉这东西连农村恐怕也稀有了吧。

  小火炉,就是早些年乡村用的土炉子,就是那种用老人的话说“懒了不行,勤快了也不行”的憋气炉子。用一种粘稠的红褐色的泥,晒干,捻细,掺盐,洒水,和泥,然后把粘稠的泥巴塑成崮的形状,上细下粗,中间缓渡的圆台状,放阴凉处慢慢阴干,差不多后,就用刀具小心抠制打磨,炉口上部两端分别抠出两个四方耳朵透气,是用来出火焰有利于助燃的。里面挺复杂的,横竖弯曲,凹凸有序,既可以搁壶,又可以放锅;既保证通气顺火,又不能过火;既保证柴草充分燃烧,又保证热量尽可能地吸收。最后,成品的火炉就是一个浑圆的整体,还要沿顶部边缘细勒出一道缝隙,将铜线缠几圈,和和泥时掺盐一个道理,都是为了防止火炉炸裂,同时火炉口上的铜丝也起牢固器具的作用。这些活我是看过父亲做过多次的,熟悉得很,邻里亲戚间,谁家温锅,都会央求父亲给搪制一个漂亮考究的小火炉,寓意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

  冬季的夜,寒冷而漫长,坐在开着空调舒适的屋子里,却总让人回想起围炉夜话的亲切,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有的是火炉子旁暖融融的气氛,透着一股冉冉而升的人间温情。炉膛里燃烧着的一般是废弃的木头子、玉米棒、花生皮、草树根……袅袅的烟雾里飘渺着甜甜的味道。暖暖的,那么亲切,闭了眼,一股涓涓热流就会从下往上升腾,五脏六腑里感受到一种踏踏实实的温暖。

  茶余饭后,一大家子或者左邻右舍来串门儿,团团围在火炉子周围,感受暖意浓浓的火花绽放,灿灿的火苗儿在炉膛里外曼舞,黑黑的水壶傻傻地哼着绵绵的歌谣,大人们总有拉不完的呱,谁家的媳妇乖巧孝顺,谁家的孩子学习拔尖,拉完东家拉西家,一片笑声朗朗。嘴馋的孩子,早就瞅着大人倒开水的空隙,把炉盖儿烧的灿彤彤,放两个烤鱼,做着最最原始的烧烤,那咸香的鱼油便滋滋地在炉盖上疯响了起来,那诱人的鱼香,缭绕着飘满屋子后,又挤出屋外直钻进左邻右舍大人孩子的心田里,勾出他们的馋虫。满村子洋溢着一种糊鱼的余香,孩子们笑着抢着闹着,说不出的快乐!

  时代发展,岁月匆匆,或许烤火炉的年代早已走远,但一蹲旺旺的火炉,却依旧燃烧在我五彩斑斓的记忆里,纯真地温暖着我,想起它,内心有说不出的温暖!

  王忠美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