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在海军航空兵独立大队服役的记忆(上)

2021-08-02 15:10:34

  说来已是古稀之年,走过的长长的路程中,最难以忘怀的还是在海军航空兵青岛水上飞机部队服役的岁月。海风海浪伴我度过了青春期中最宝贵的时光,大海给了我胸怀给了我力量。我把青春献给了大海献给了海军航空兵,一生无怨无悔,骄傲自豪。

  初见大海

  1968年3月,我们应征入伍由家乡乘火车来到海滨城市青岛。到达时已是夜晚10时左右,由火车站行进在去军营的路上,虽说是久闻大海,可却是难见真容。当年的城市可不似如今都是不夜城,夜晚过了10时,除了公路上的路灯,就再也没有别的灯火,夜幕中的城市影影绰绰,模模糊糊。

  行进中只感受到一阵阵的风扑面而来,冷冷的、刺刺的,有如针戳。那风里还弥漫着湿湿的腥味随你前行。夜特别寂静,除了我们的步伐声,只听得耳旁响着“哗哗”的声音,此起彼伏,十分动听,很有节奏感。

  第二天早晨,随着“嘀嘀嗒嗒”的起床号声,我们迅速整理好内务便走出宿舍。“哇,大海!”大家不约而同地尖叫了起来。那略带腥味的风再次扑面时,感觉反而分外清新,因为知道这是海风,那“哗哗”的响声比昨夜更大,感觉格外悦耳动听,因为知道这是海浪。

  第一次见海的感觉竟是那么的新奇那么的快乐。这天,天气晴朗,整个天宇就像一块大得无边的玻璃,少有的透明、少有的瓦亮。那一望无垠的蓝,蓝的让你心动。

  海风轻拂,海浪贴着海面,一层层一层层涌来,轻柔地拍打着海岸,就像俏皮的女孩在搔首弄姿、打情骂俏。正是阳春二月,春光明媚,我们这些新兵三三两两地在海边漫步和嬉戏,早已忘了旅途的疲惫,那思家念亲的情绪也早已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水上飞机

  我们是海军某部飞机独立大队,这可是当时全军唯一的特殊兵种。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在旅顺就有水上飞机场,并配有几架美制水上飞机。1954年,中国政府从苏联购买了6架崭新的别—6型水上飞机,每架飞机250万元人民币,几乎可以购买装备一个师的歼击机的数量。

  在经过一番认真勘察后,确定把水上飞机场落在青岛西南方向的团岛,它位于胶州湾南岸,这里有日军投降后留下的现成的水上飞机场,地理位置特别优越,宽阔的海面是水上飞机天然的跑道。重新修建后,水上飞机便可以正式服役了。

  和海军的其他部队一样,水上飞机部队也是由陆军组建的,它的前身是二野第五兵团第十七军一五一团。1955年3月,以这个团为主体组建了水上飞机部队,直属海军航空兵领导。11月2日上午,中苏双方在团岛机场举行六架水上飞机交接仪式。至此,我们有了一支自己的水上飞机部队。苏制别—6水上飞机被我方接收后,海军司令部把它命名为青—6水上飞机。

  在停机坪,我们总算一睹青—6水上飞机的尊容。它可是个庞然大物,长有23米,机翼展开33米,机身高5米。机身头部、顶部和尾部各配有航炮,机翼下方可挂载4枚鱼雷、10枚深水炸弹或常规炸弹。它既可搜索攻击水下潜艇,又能侦察轰炸水面舰艇;既能运载空投伞兵,又能水上运送物资;既能战备执勤,又能抢险救灾。它是当时我军唯一性能优越的特种飞机。

  水上飞机起飞训练时,汽车牵引它滑出停机坪,舢板上的后勤人员用挂钩挂住它,挂钩的另一端交由小艇,由小艇把它拉到深海区,这里才是它滑翔起飞的跑道。我曾站在岗位上看着它们一次次起飞降落,它轰鸣着,擦着碧蓝的海面,箭一般地滑行,只见机身吃水线越来越浅,忽的它抬头起身飞离海面,直冲云天。可谓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飞行训练结束了。它们又踞守在停机坪。这时,太阳缓缓西沉,海面上渐渐地染上了夕阳红。晚霞映照在机身上,金灿灿的,就像六只雄狮征后小憩。我们在它们身旁站岗放哨,作为军人,一种责任感,一种荣誉感油然而生。岗位就在海边的停机坪旁,和水上飞机朝夕相伴,日夜厮守,已经产生出如同恋人一样的感情。

  警卫战士

  一支飞行部队,不仅有飞行员,还要有相应的后勤保卫维护人员。我们这支部队就有修理厂、机务队和场站等,场站由勤务连和通讯连等组成。我们这些新兵心里都有个小九九,都想去修理厂和机务队,到那里去学一门技术,可那里对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不是你想去就可以去的。 (未完待续)张家康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