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家
2021-07-19 08:57:50
这个地方叫田子口,布袋形的山坳出口处的山脚下,环形散落着十几户人家。人家的门前躺着十几亩梯田,由于缺水的缘故,这些曾经的水田已沦为旱地,少有人耕种。常见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和她的儿子——一个四十多岁矮个汉子在地里劳作。村人告诉我,母子俩住在山里,平日种些菜蔬瓜果,喂猪喂鸡,过着从前那般的简朴生活。
两年前某个初冬的上午,我顺着村前那一溜田埂,步行进山。过山口石桥上行,一路有活石挡道,路窄而难行,下脚须小心。行至两公里许,左折百米,便见一木板屋掩在林间。一只白狗迎上来冲我吠个不止,一个男人从屋里向外张望了一下又缩了回去,门前那老太太坐在竹椅上筛捡黄豆,见到我也不多问,笑着指了指旁边的矮凳示意我坐下。正是上午十点多钟的光景,阳光正好,风景也好, 一只松鼠摇着长尾,在树枝上跳跃,不远处的一只不知名的鸟停在树枝上梳理羽毛,鸡在树下扒拉着,间歇听到公鸡打鸣的“喔喔” 之声,空灵,高亢,激越,象是咏叹调。让寂寞山间,平添几分生机。
我后来多次进山,主要是散步看景,偶尔也拍些照片。拍那些高大的树木,后来发现,那片树林竟长在原先人家的屋基上,林间能见到残砖旧瓦、破碗碎碟,林间路基、石阶、排水沟、墙脚依稀可见,林间平坦之处皆为过去住户遗址。村后半坡之上,有着为数不少的坟墓,按照墓碑记载来算,此地形成村庄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有谁又能想到,曾经人丁兴旺,烟火升腾之处,如今只存单门独户,危房数幢。让人深感沧海桑田,世事无常。
在两幢破败的房屋前有一片不算小的平地,想当年,这里应是村民集会的场所。平地上留存一棵古老的奇形怪状的榔树。平地的下方是一口泉井,从泉中涌出的水流不大,却汩汩有声。泉井上方生着一根粗壮的老藤,蔓藤纠缠在井边的树枝上。井边的石岩上布满一层厚厚的的青苔,润润的绿得好看。水从石岩上流出,跌入崖下,形成小小水潭,而水潭的下方是一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山地,种着一些菜蔬和果树。后来知晓这些山地,原先都是水田,及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中竹木资源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泉井枯竭。因缺水造成生活不便,十几户人家陆续搬出山里,在临近公路两侧山脚之下建设新的家园。这些水田无人料理,最后自然退耕还林,小部分被留在山中的此户人家当作了菜园。因不通电,做饭用柴木,故每日能看到山中冒出炊烟,飘浮在山林的上空,一如山的旗帜。曾经遍布城乡的炊烟,如今已不常见,它如幽灵般消失在中国大地的上空。
那些生长在竹林中的树都十分高大,分外挺拔,有些树木长不过毛竹,非死即枯。男人扛回家,锯成段段再用斧劈开,码在檐下做烧锅柴,常见那汉子要么锯柴要么破柴,老太太在忙着收拾着玉米黄豆红薯之类的东西。见过老太太喂鸡,抓几把玉米撒在地上,嘴里喔喔几声,一些鸡不知从哪钻出拢了过来,老太伸出指头清点鸡数,发现少了两只,又喔喔几声,果然又有两只母鸡听到呼唤一前一后颠了过来,老太便释然,满脸的皱纹松开。当心后来的鸡婆未吃饱,又重撒一把,她对这些鸡很上心。几十个鸡下了蛋除了自家食用,多余的拿去换钱,一元五角一个,一次卖几十个上百个,也是一笔收入。我几次看到他儿子在火车站的菜市场,面前放一篮鸡蛋,很少见他说话。但他家的鸡蛋不愁卖,人都知晓那是真正的土鸡蛋,我也数次买过。多半的时候儿子在山下的田地里忙碌,带着一顶单帽,愁苦着脸;头发雪白的老母亲也下田锄地、拔草,干活的时候,她躬着驼背的腰,真正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那样的情景让人看了,有些不忍,有些感动,我多次拍下这样的情景。那只小白狗跟在老太前后,胆小,看见我就跑。干活累了的时候,老太在田边喝水、歇乏,那狗趴在她的脚下。那样的时候,天蓝云白,黄土青山,人狗相谐。我咔嚓咔嚓拍了一张又一张。
除了拍树也拍些闲花野草,这些各具形态的花草有的知名有的叫不出名,它们以卑微的身姿臣服于这片山野,与树木为伴,以溪石为邻,自生自灭,起死回生。吾乃一草民,孤身在外,此刻置身野生花草之间,常有一种亲近相怜之感。偶尔看见老太背着竹篓,手拿小锄,低身勾头,在寻寻觅觅。她说是在采挖一种名叫七月一枝花的草药,她背篓里的几种药草,我只识得麦冬,其余一概不知。天晴的时候,她家门口的竹匾里晒着草药,应该是自家备用,这里的山民大都识得几味草药,且懂得一点药性的,药草在阳光下散发出清香好闻的味道。
山里的日子平静单调,因交通不便,少有来往。去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我上山经过老太家时,见她儿子与一男一女正围着小桌喝茶。老太看见我招手让过去,见桌上放着几样茶点:炒花生、山芋干、柿饼、板粟,还有一种叫猫耳的地方食品。姜茶我喝过,谈不上好喝不好喝,不过我知道喝姜茶与当地多雨湿润的气候有关,兼有驱寒去湿的功效,更是当地待客的礼节。进门煮姜茶,来的都是客,这是全州当地的风俗。
一男一女是老太的女儿女婿,即便是女儿女婿也不常来,主要还是交通障碍。有人来,老太显得特别高兴,用双耳锅煮着茶,给我们续茶水,脸上挂着笑,说着我有些听不懂的当地话。人只羡山里的清净,殊不知,久住山里的人或许会慕山外的繁华。
在这片静寂山谷中,住着这户人家,至今不知道老太姓甚名谁,她那儿子又为何未婚,母子俩单门独户守着这个山谷,守着这片树林,守着这份宁静,守着长久的山中岁月。(方人也)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