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渡江南下的“先遣纵队”

——发生在繁昌的渡江英雄悲壮故事

2021-04-12 14:30:36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9月底,在繁昌境内活动的新四军皖南支队临江团将士、游击队和地方脱产党政干部、皖南中学生及军用织袜厂工人等几千人,奉命北撤,部分到江苏淮阴,大部分开赴山东……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仅一年多时间,即1947年下半年,随着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就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由原坚持皖南、皖江斗争的新四军七师部队的一些恢复健康的伤病员,与陈毅同志、粟裕同志从军部特务团抽调的1个营共六百余人(多数是山东人),组成华东军区三野南下大队,在江淮大地与国民党驻军进行战斗。

  1948年5月,南下大队奉命组织一支“先遣纵队”派往江南,准备先向南前行到泾县、徽州一带,寻找中共皖南地下党组织,与江南党组织和游击队汇合,弄清江南敌情,然后与江南游击队协同作战,由南向北发展,开辟南繁芜根据地,准备迎接大军过江。

微信图片_20210412142335.jpg

  这支队伍都是班排以上军事干部组成,共94人。政委陈洪、队长陈木寿、副队长陈高泉,人们称为“三陈”部队。1948年7月5日凌晨2时,他们乘4艘木船隐蔽偷渡过江,就在他们快要靠岸的时候,被敌军哨兵发现,随即开枪,大家跳船涉水展开战斗,强行登陆,击溃了国民党繁昌自卫团的守军。

  枪声,惊动了附近繁昌旧县(新港)据点的国民党正规军,机枪声随即响起,队长陈木寿命令:立即释放俘虏、毁坏敌人枪械,快速向繁昌红花山方向转移。敌军十三旅及地方保安团,跟踪追击,死死地咬着不放,处处设防、层层包围,一直在繁昌与南陵山区不断地进行围追堵截。我们的指战员连续与敌人周旋、突围作战。连日阴雨,没吃没喝,没有鞋穿,光着脚丫走路,脚丫都烂了,晚上没觉睡,有时两天都吃不上一点食物,饥饿难忍。其中有15天,只在群众家吃了13顿饭,无一次正餐。艰苦和疲劳程度难以想象。但是,每个战士却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在党组织带领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战斗。

  7月20日拂晓,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副队长陈高泉身负重伤,誓死不做俘虏,自己饮弹牺牲。23日在南陵桂镇桥的突围战斗中,队长陈木寿腿负重伤,不能行动,他果断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敌十三旅旅长许午言下令,将陈的首级割下在南陵县悬挂一天,又在芜湖市赭山头悬挂七天七夜,并将其妻和3岁的儿子残忍杀害。

  先遣纵队的将士们与敌人连续战斗了19个昼夜,弹尽粮绝,12名机枪手和大部分将士都壮烈牺牲,最后只剩下18人在繁昌游击队掩护、帮助下成功突围转移至皖南山区,与沿江工委和皖南沿江支队汇合,成为在敌人后方作战、策应大军渡江的重要力量。

  正因为有繁昌地下党组织、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1949年4月6日的渡江先遣大队和4月20日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再次从繁昌登陆,繁昌成为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作战的伟大起点,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伍先华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