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党史第一课:讲述繁昌英雄人物县委书记苏拓夫烈士
2021-03-30 09:44:19
今年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号召全党学习党史,就是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足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从事繁昌党史研究工作多年,很少去实地采访、探寻党史遗迹。难得机会,在当地党组织和朋友帮助下,我们一行十多人,准备到南陵县工山镇跃进行政村的八都何自然村,瞻仰当年曾任中共繁昌敌后县委书记的苏拓夫烈士之墓,了却我多年来的心愿。
2月27日上午,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来到“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点”——八都何村。烈士之墓就位于村西南面大路旁边的山坡上,远远望去,坟冢前的墓碑上红色五星格外醒目。这里就是中共繁昌敌后县委书记苏拓夫烈士长眠之地。
苏拓夫,1905年出生在原桐城县白石乡石溪街(后隶属枞阳县项铺镇),原名疏仁安,字冠忠,又名疏野村,参加革命后化名苏拓夫、苏贯中。他身高有一米七八,身材魁梧,黑黑的皮肤不像教过私塾的知识分子而像个农民。乌黑的头发向后梳,四方脸,大眼浓眉高鼻梁;神采奕奕,嘴阔耳垂,整齐洁白的牙齿,一口桐城乡音。
苏拓夫出身贫寒,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因目睹旧社会的黑暗,愤愤不平,发奋读书。又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思想进步很快。1926年秋,他和一些进步青年去武汉中共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回桐城从事革命活动。
他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桐城地区早期党组织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共桐城浮山区区委委员,桐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在桐城、庐江县做地下工作,发起了高河埠民众“闹米荒”的斗争,遭国民党通缉,先后两次被捕入狱。
1931年皖南特委派他去铜陵开展工作,参加党的活动,1931年任铜陵县委书记。曾发动农民与土豪劣绅斗争,抗租抗息,为发展党组织作出了贡献。1935年2月由于组织部长叛变,铜陵县党组织遭到破坏,他到了青阳县城东张畈教书,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就住在私塾学生洪涛的家中。洪涛对苏拓夫心生爱慕,照顾很好,两人逐渐建立了感情。
1935年,方志敏的部队到了太平,苏拓夫步行60多里山路,找到了方志敏并接上了关系,获取了大量革命书籍和教材又回到青阳。
抗战爆发后,他主动设法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在中共皖南特委领导下,积极从事青阳地方党组织的重建活动。1938年下半年任青阳县工委书记,在任中共青阳县工委书记期间,很快开展了青阳地下党工作、统战工作。使青阳的抗日运动出现令人鼓舞的局面。1939年1月被派往新四军军部学习,8月,调任繁昌县委组织部部长。秋,他创建了大小洲游击队(30多人),组建了沿江游击队(20多人)。1940年2月调任泾旌太县委书记。皖南事变前夕,苏拓夫与洪涛结婚。皖南事变中,他在炮兵连组织担架时右臂膀受伤致残,化装成国民党伤兵,由地下党组织派人用担架抬到青阳洪涛家中养伤。伤口愈合后,借口清明节到江北扫墓,找到赖正刚(巢湖独立营营长),接上了关系。
1941年7月再次调到繁昌,任中共繁昌敌后县委书记。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在斗争极其尖锐、情况错综复杂的敌后,经常风餐露宿,历经艰险,为恢复和创建敌后党组织及民主政权,作出很大贡献。
1942年1月6日,正是皖南事变一周年之际。他在保定(现三山区保定办事处)鸭鹏嘴叶余家开会,递步哨送来情报,说三山敌人下乡扫荡。当时是敌、伪、顽同时出动,我方不知道,以为只是一股敌人。苏拓夫准备从鸭鹏嘴回到一百步(地名),给县委其他同志和地委交通员送信,在鸭棚嘴到姚边中间一百步附近,与国民党军遭遇。当时有一个叛徒指认了他,说苏拓夫是新四军大头子。于是被他们逮捕捆绑起来,当场就在他屁股和大腿上戳了三刺刀,鲜血立刻染红了衣裤。敌人把他带到头棚,把左边耳朵割下四分之三,四分之一挂在耳根上,他浑身是血,令人惨不忍睹。
当时一共被抓了十几个人,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其他同志,苏拓夫说:“这些人都是老百姓,真正的新四军就是我!”其他人后来被释放,苏拓夫被押解到南陵审讯。因为苏拓夫担任过泾、旌、太中心县委书记,以后又将他押到泾县,在泾县一直审讯。
组织上派小洲的一名党员的老父亲,送去香烟、芝麻锅巴粉、一点钱。苏拓夫见到了这个人,告诉来人:“请告诉家里人不要难过,看来不得回去了,不可能见到老母亲了。”在泾县被关押期间,敌人百般折磨他达半年之久,他始终坚贞不屈,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共产主义信念。
1942年7月11日(农历五月二十八)下午一点钟左右,国民党南陵县土顽押了四个民夫,用竹床将苏拓夫从南陵县城抬到八都何村东边一块草坪上,由于他的腿被敌人用酷刑“上踹杠”致伤不能行走,只能抬来。
苏拓夫穿一套灰色的军装,上衣口袋插了一把牙刷,裤腿左右各有一块大补丁。苏拓夫临刑时,大义凛然,坚决不跪,面对敌人的枪口,昂首挺胸,视死如归,倒下去时脸还是朝上的。随即天下大雨——好像老天也在为他哭泣。
据传说国民党南陵土顽原打算在桂镇桥执刑,后来遭人反对改在八都何。国民党污蔑八都何是“匪窝”,国民党土顽说八都何有好几个共产党支部,都是苏拓夫亲手发展建立起来的。在这个地方执刑,既是给苏拓夫最后一个“悔改”的机会,也是对八都何的共产党人的“儆戒”。
苏拓夫殉难以后,八都何妇抗会主任何老奶奶(名叫杨有道,1950年逝世)用四块木板钉了口棺材盛殓了遗体。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和村上的群众怀念死难的烈士,在村西南大路边修建一座烈士墓,把苏拓夫和在当地牺牲的陈高全(又名陈保林,1948年牺牲)、李景波(三支队的一个炊事员,1940年牺牲)的遗骸合葬在一起,竖立石碑,上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苏拓夫是芜湖市列入《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中的17位革命英烈之一。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解放,他不顾个人安危,抛头颅洒热血,舍身赴死,惨烈牺牲在异土他乡,他的信仰信念如此坚定,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崇高无上!
苏拓夫烈士一生为了革命,虽然没有直系儿女,但这里的人民一直怀念他!七十九年来,南陵县民政局、镇、村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多次共同出资修建,保护着烈士陵园不被毁坏,使我们今天能找到并瞻仰英烈之墓,共同回顾烈士的英雄事迹,又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
此文信息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上册和《繁昌党史资料通讯》中有关回忆、采访记录,并经烈士侄孙疏洪先生核对。伍先华
稿件来源: 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叶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