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有钱难买少时穷

2020-07-13 15:58:47

  儿子长高了,又得买新衣服了。儿子从初中开始,由于身高年年在长,衣服换得很勤,如今都已长到1米82了。说个头吧,是个成年人了,可一脸稚气的他,显然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少年。

  在问他想买什么样牌子的运动服时,儿子说只要能穿,穿着舒服就行,不讲究什么牌子。听儿子这么说,我和妻子都很欣慰。儿子从小就很懂事,从不吵着要这要那,不和班级同学攀比。他的理由是,要比就比成绩,不比穿着打扮。我想,儿子从小就培养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是和我们平时灌输的“有钱难买少时穷”的家教观念有关。

  说起“有钱难买少时穷”的家教观念,还得从父亲对我的教育说起。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我家也一样,但因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仍难免自己惯自己,养成了娇骄二气,看到别的小伙伴穿了新衣服,就缠着母亲非得也要做一件一模一样的。了解情况后,一贯严厉的父亲却没有发脾气,而是和我说起了邻村方大伯的故事。方大伯年长父亲三岁,其家庭条件在全村算是上等人家了,但那却是方大伯父亲在世时的辉煌了。由于从小就娇生惯养,方大伯年轻时不好好读书,游手好闲,奢赌成性,随着其父去世后,家里缺少了一个掌舵的,家道也就很快败落了。相反,父亲的家境不如方大伯家好,但从小就勤于耕种,精于农事,又肯吃苦耐劳,反而日子活过得比方大伯家还要强。父亲讲完这个故事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不吃苦中苦,难成人上人,不要和人家比穿着打扮,要比就比哪个学习成绩好。有钱难买少时穷,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方大伯的故事,父亲后来还和我说过很多次,使我渐渐明白了“有钱难买少时穷”的确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初中毕业后不到一年,母亲却因病辗转几家医院治疗无效,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年我刚满18岁。为给母亲治病,父亲用完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不少外债。眼见在家也没有更好的出路了,要么跟着他人挑担茶叶去外地卖,要么和表哥后面去学瓦匠。这两条路我都不愿意走,却最终选择了去部队参军。当我胸戴大红花就要离开家去军营时,一向坚强的父亲满眼热泪,他希望我不要惦记这个家,要干出个样子来,不要再回家扛锄头把子了!

  部队虽然管得严,但家庭条件好的兵,仍然能够将钱花出去,有个浙江的战友一到放假,就和老乡吃吃喝喝,没钱了就向家里要,工作无心干,小错还不断,最终被部队除名送回了家。我那时每月只有20元的津贴,在气象台每值一个晚班,就有8毛钱的值班费,一个月下来,也有十来块钱的“外快”。我谨记父亲“有钱难买少时穷”的教诲,省吃俭用,积少成多。让我无比骄傲的是,两年后迎来了第一次探亲休假,我竟然攒够了路费,还买了一套便装和一些东北的特产,而好几个战友都是眼巴巴地等着家里寄来钱后,才去买火车票的。父亲的教诲,一直激励着我努力拼搏。在部队,我是同批兵中第一个被评上“优秀士兵”的,第一个被列入入党考察对象的,第一个考上军校的。我在部队,自学新闻与文学写作,文学作品和新闻稿件屡见报端,因宣传成绩突出,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如今,已上高中的儿子不知多少次听过我的“励志故事”。他总奇怪我那时在部队难道不用花钱吗?是的,几乎不用花钱。所有的衣服、鞋子,哪怕毛巾和袜子,都是部队配发的,也只是买只牙膏、买块肥皂什么的。别人晚上值班吃的是方便面,甚至还加根火腿肠,而我在晚餐后都要事先留下两个馒头,待夜深人静时,便将馒头切成片,就着烤火用的电炉子烤成两面黄,吃起来又脆又香又解饿,比吃方便面可强多了!每当听到我讲在军营里的那些“抠门”故事时,儿子一开始还觉得我挺小气。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书也读得越来越多,明白的道理越来越多后,他渐渐地不再看不起我的这种“小气”行为了,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美德。加之,见我平时不抽烟,穿着也不讲名牌,喜欢读书写作,对他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将心思用在学习上,而不是在穿着上与同学相互攀比。

  “有钱难买少时穷”。我当然不敢就此妄下什么断言,将今天养尊处优的孩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上纲上线”,只是想从历史的年轮中努力去寻找答案。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往今来的许多名人,少年时代都在贫困中度过。贫贱忧戚的生活,激发了他们越发向上的意志与信念,经千锤百炼,终有所成。试问,中外历史上又有几个纨绔子弟成其大业或有所成就的呢?

  为父母者,哪个不爱孩子?但如何爱,却是个很重要的课题。孩子不仅属于父母、家庭,更属于国家和民族。教育好子女,不单是为自己、家庭,也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今天不给孩子吃点苦,他们的身上就会缺乏一种因吃苦而培养起来的自立自强能力。只有让孩子经历艰苦的磨砺,才能培养其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长大后也才能经得起风风雨雨,有所作为。(星 子)

稿件来源:

编辑: 周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