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大伢子的今天

2020-07-01 11:14:39

  胡老汉年近古稀,住在与铜陵交界的戴滩村。当年下放,我曾在他家搭伙。那个年代,在一个锅里盛饭的情感难以忘怀。几十年来,称兄道弟,隔三岔五也还有些走动。

  胡老汉祖籍无为泥汊。解放前,年年闹水灾,颗粒无收。一家人逃荒,一担箩筐从江北来到江南。几经碾转,最后在戴滩村落了根。

  胡老汉现在虽然体弱多病,打不起精神。但每当提及他的大伢子,总是精神抖擞,特别激动,对着旁人,赞不绝口。

  戴滩村半山半圩,岗峦起伏,沟壑纵横。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上行赤沙,还是下走黄浒。狭窄的机耕路,除了步行,也只能勉强用单车代步。

  过去农村家里穷,人口多,负担重。特别是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除了亲戚偶有往来,与外界几乎没有联系。很多人家都是长辈作主,亲戚约媒。姑老表、姨老表开亲,亲上加亲。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亲戚好协商,办事能简约。穷嘛,没办法。当年胡老汉三十好几了,才娶了姨表妹,组成了小家庭。

  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农村逐步施行。胡老汉夫妻俩乘着年轻,起早摸晚,苦做苦累。小夫妻恩恩爱爱,虽然清贫一点,日子也算过得有滋有味。转眼到了第二年春上,妻子有喜了,下半年添人进口。临盆时,胡老汉看到是个“带把”的伢子,笑得嘴都合不拢。

  大伢子出世,给小家庭带来无限的乐趣。胡老汉每天从田里忙到地里,从地里忙到家里。再苦再累,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妻子操持家务,缝衣浆裳,养鸡喂鸭,哺育儿郎,小日子就这么一年又一年的过着。胡老汉父母走得早,三个兄弟已分家立户。夫妻俩也没有别的指望,齐心合力撑着这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大伢子五岁那年,早稻开镰,新粮登场。夫妻俩忙了一整天,吃过晚饭,打理停当,上床就入睡了。半夜,大伢子的呻吟惊醒了胡老汉。只见大伢子浑身抽搐,摸摸额头滚烫。夫妻俩惊呆了,抱着大伢子首先找到村里的“赤脚医生”(能够走村串户、下田劳作的医生),经过简单处理后,随即乘着队里的手扶拖拉机,在崎岖的机耕路上颠簸到了赤沙卫生院。再转院到繁昌县人民医院。忙了大半宿总算烧退了,小命保住了。但是,大伢子痊愈后,发现走路“一瘸一瘸”的,左腿似乎短了一截。后来虽然多方寻医就诊,还是落下了一个病根。

  大伢子上小学时,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妹妹。当时农村的生育政策是:一个不多,两个正好。好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势已经显露出来,一家四口,日子过得还算平和。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大伢子、二妹子逐渐长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出让政策,给规模种植、旅游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村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的越来越多。剩下的老弱病残,几乎无所事事,靠低保、租金,吃闲饭。

  胡老汉的女儿二妹子出嫁了,夫家在五里外的钟鸣镇。胡老汉老夫妻俩的心思,全部落在大伢子身上。而立之年的大伢子成天甩着残腿,村里村外,东荡西游。今天给张家帮把手,明天在李家凑份工。没处去的时候,哪里有麻将他就往哪里钻,经常三更半夜不回家。胡老汉时常靠在床上长叹:“大伢子这么游手好闲混下去不成事啊!”

  大伢子腿残,没有好好读书。但能说会道,明白事理。正事干不好,歪点子倒不少。驻村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通过上门走访,实地查看,村里像大伢子这样有生理或心理障碍的青壮年也有好几个。村东的张犟子、村西的王老好,还有村中的小芳、小凤。

  驻村书记会同村干部多次开会研究对策。像大伢子这样就业困难,因残致贫的青壮年,只要思路正确,方法得当,因地制宜,因人而为,是能够找到一条帮助他们自救谋生的好路子。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淮南子·说林训》)与其每月发放低保费给他们维持最低生活,还不如充分利用他们的自身条件,因势利导,扶持帮助他们掌握一项生产技能,做一个自食其力、身残志坚,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好村民。

  扶贫先扶智,更要扶志。驻村书记和村干部包括妇女主任,分别多次找他们谈心,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大伢子,村干部不厌其烦,多次上门走访,开展谈心活动,拟定帮扶方案,落实帮扶政策。

  戴滩村坡地连绵、土质松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种植品种多半以小麦、油菜为主,生姜、豆类为辅。与盛产生姜的钟鸣隔河相望。在钟鸣、顺安一带,几乎家家都会制作糖姜、咸姜、冰姜、熬制姜糖。

  生姜味辛、性暖,除湿散寒,生津壮阳。当地的姜制品,远近闻名,畅销中外。

  驻村书记与大伢子多次到钟鸣大伢子妹夫家和其他农户家拜师学艺。并通过正规渠道,由村委会出面聘请大伢子妹夫到戴滩村进行制姜工艺的技术指导。

  阳春三月,风和日暖,正是新姜上市之时。有村委会和驻村书记的帮扶支持,制姜作坊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各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村里闲置的校舍、操场、桌凳,各家搁置的大盆大缸、竹匾晒垫统统有了新的派场。现在唯独缺少的是收购新姜的资金。

  村委会积极支持,及时与县残联和相关银行联系,申请残联资金和无息贷款。短短十来天就开始收购原材料。大伢子开秤收姜,村会计资金结算。从生姜装袋、搬运,到去皮清洗,再到切片、凉晒。张犟子、王老好、小芳、小凤各司其职,都有了用武之地。生姜腌制、配料由大伢子妹夫主持操作,大家轮流跟班学习、实践。

  在村委会和村干部大力支持下,首批姜制品上市试销了。村干部负责全面管理,大伢子负责市场销售,大伢子妹夫负责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王老好负责仓库保管。随着“村村通”农村公路的建设,昔日戴滩村的机耕路早已建成双向二车道的水泥路。载滩村的天更蓝了,路更美了。大伢子开着租来的电动三轮车,往返于周边的景区、山庄、超市。村干部轮流兼职管理,扶上马,送一程,使其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昔日的大伢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如今的大伢子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失聪的小凤姑娘,得闲时和大伢子一道,开着电动三轮车去送货,帮助腿残的大伢子上下货。知情人一看便知,现在的大伢子在小凤子的心里已经是个“白马王子”了。

  大伢子开着电动三轮车,带领大家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去追逐“发展产业,勤劳致富”的中国梦。(成士武)

稿件来源:

编辑: 周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