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楼的“阳春面”
2020-05-18 16:54:44
迎春楼,坐落在繁昌县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是繁昌早年最繁华的地方,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虽然两层,当时也算是“高楼”,一楼以早点面食为主,二楼宴席大餐,是当时繁昌县城规模最大的国营饮食饭店,从照片上看仍能感受到她当年的辉煌。
而我对迎春楼最深的印象却是迎春楼的“阳春面”。我第一次从乡下来到县城是1968年。一天早上,姐姐带着我从峨山童坝经“栗树嘴”徒步翻越峨山,即现在通往党校的坡路。那时没有降坡,还是条很陡的山岭小道,一路上行爬坡,来到坡顶就可以看到县城南门的街道了,有些兴奋,下坡时忍不住喊饿叫累了。姐姐说:“不要急,到街上我们去迎春楼吃一碗阳春面就不饿了。”阳春面?我第一次听说,不知道是什么高级面条。在家只吃过挂面、疙瘩汤和擀面汤,就是没有吃过什么“阳春面”。
南门的街道狭窄,两边排满了店铺。铁匠铺、竹器店、理发店、雨伞店、小吃店、杂货店,一间挨着一间。街道只有三四米宽,地面铺设的石头被踩踏得很光滑,中间已经被独轮车辗出了一条小沟沟。喧闹的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县城真热闹啊,我发自内心的感叹。
在街道的西侧接近南门桥的地方,有一间小吃店门上挂着约一米来长、不足20厘米宽的木制招牌,白底黑字写着“回民饭店”四个字。但“回”字中间的小口字两竖与外口上下横笔相连,我不认识,猜是个“四”字吧?心里一直纳闷,怎么叫“四民饭店”呢?多少年后想起来都觉得可笑。
再向前,就走近了南门桥。南门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从南向北看就像一座小山凸横在街中。当你登上桥中最高位置,南北两头的街道尽收眼底。桥下河水清澈,几条小船不规整地靠在岸边,两岸众多石板水跳上,妇女们正在淘米、洗菜、洗衣服。
本想多看看呆,却被姐姐拉着前行。下桥右侧路边有一家旅社,叫“劳动旅社”。听说县城旅社的床都是绷子床,心里想着,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住一次旅社,也感受一下睡“绷子床”的舒坦。
再往前进就来到了迎春楼大门口。当年的迎春楼,可以算得上是大建筑,占据十字街的整个西南角,门朝东北,二楼窗户的上方,三个红漆大字“迎春楼”非常显目,门里门外都是人。店里都是在吃早点的食客,店门口是排队等候的人群。一盘大灶就靠在门边,大锅里的面条随着沸水翻滚,灶台上整齐摆放着几十个“蓝边碗”,厨师用特别的工具快速、精准,就像蜻蜓点水一样在每一个碗内放入细盐、酱油、醋、味精、猪油,然后在每个碗里再加小半碗面汤。那熟练的下料速度,让人眼花缭乱;那每碗佐料均匀,几乎看不出误差。所有佐料的搭配,就像中药配伍一样,将每种味道发挥到极致。等到碗里的佐料放好了,那边面条也煮熟了。这时,厨师右手拿起一双超长的竹筷,左手拿一把笊篱,双手相互配合,将一缕缕水面放到每一只碗内,筷子一翻,面条就同一个方向码入汤中,再加上葱花正好浮在了面上。那种均匀的份量、那统一的堆放模式,非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你想挑一碗份量多一点的,靠眼观是挑不到的。
我递上买好的小票,端起一碗来到店内桌边坐下,端详着陌生的“阳春面”:那青的葱、白的面、红的汤搭配和谐,面条在汤里整齐码放,看着顺眼。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碗“光头面”。阳春面不仅又白又细,而且佐料也算考究,葱花和猪油的香味随着热气飘然而至,沁人心脾,口水不自觉地流入口腔,食欲难抑。当时饭店的面条都是手工揉和擀压制成的,不仅软硬适中,细而筋道,味道更是鲜美,比起家里粗粉制作的擀面汤强多了。
一碗阳春面,二两粮票九分钱,份量自然不会很多。因为有点烫,延长了我吃面的时间,剩下的汤水,上面还漂浮着油花、葱花,这么好的面汤,哪里舍得丢弃?一口气将它全部喝得精光才离开座位。俗话说:“半桩子,饭餐子” 。十几岁的我,吃一碗面条哪里过瘾?但“阳春面”的色、香、味却永远印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前年,央视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介绍芜湖的“虾籽面”,让我北京的老同学有些口馋,去年来芜湖非要去尝一尝那“虾籽面”的味道。于是我便陪他到市里一家著名饭店,品尝地道的虾籽面的味道。面有大小碗之分,近二十块钱一大碗的价格不算便宜,端到手吃上一口,大失所望,并没有所期待的惊喜味道,只是普通阳春面上撒了一点点棕黄色的粉末,那就是所谓的虾籽吧?面条一翻动,那虾籽随即沉到了碗底,等面条全部吃完,也没感受到“好味道”在哪?由于那“精华”都沉淀在碗底,剩下的汤水又不好意思喝完,总不能等喝完汤水再去舔剩下的那些虾籽吧,实在可惜!为“虾籽”而来,结果“虾籽”即留在了碗底,藏在剩下的汤水之中,其实就是吃了一碗“阳春面”。然而,我感觉那味道比不上当年繁昌迎春楼的阳春面好吃,因为如今佐料味道与当年不同了,也许是我口味恋旧的缘故吧。
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记享用迎春楼那碗阳春面的情景,每当我自己做早餐下面条时,总是按照当年在迎春楼看到的程序做好汤料,再将煮熟的面条捞起,轻轻朝一个方向放到碗里的汤中,就像又在享用迎春楼的“阳春面”……(伍先华)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周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