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最忆秋后发糕香

2018-11-30 16:10:46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老家农村有秋后家家户户做发糕吃的习俗。记得那时候还是大集体,立秋一过,这时农村“双抢”大忙结束,生产队农活进入田间管理阶段,相对农闲,这时村子里就有人家开始做发糕了。一旦有人带了头,其他人家陆续跟上,要不了几天,整个村子里每家每户都吃上了发糕。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这一习俗更是盛行了很长时间。

  这种发糕也叫新米发糕,制作相对简单,一般家庭主妇都会做。具体工艺流程是这样的:把新米淘洗干净浸泡约一天,然后把米和水用磨磨成米浆,用饭盆盛之放在一旁等待发酵,为减少发酵时间,都要放老粉即酵素(发过酵的米浆干粉),一般要24小时左右发酵,通过观察确认差不多了就开始上锅蒸,当然蒸之前放糖精是必须的(那时候糖很金贵,放不起)。蒸笼是就地取材,用的是筛米的筛子,在筛子上面铺一层单纱布,把米浆舀到纱布上平均摊开,约3公分厚,这样蒸熟一笼再换一笼。起笼时看是否熟了要用一根筷子蘸水插一下发糕,如果很顺利地插下去,说明熟了,可以起笼;如果插下去费劲或筷子提上来的时候粘了发糕,说明没熟,继续蒸。蒸熟起笼后,待稍许降温,用刀切成块,这样又香又甜的发糕就可以吃了。

  我们村是个只有20户人家的小村,每年秋后家家都要做发糕,还留下了一些趣事。第一,率先做发糕的总是张氏杨桃奶奶家,多年来已形成习惯,她家不动手,其他人家不会做的,即便有的人家小孩缠着大人要做发糕吃,大人肯定会说:急什么,杨桃奶奶家还没做呢。杨桃奶奶家不知哪年开始带头的已无从考证,为什么带了这个头,我现在理解可能是她家劳力多,农活做得快,相对闲一些,有时间先做;还有她家有几个宝贝小孙子,找奶奶要吃发糕,能不做吗?这样不知哪天就带上了头。第二,老粉接力。全村估计就杨桃奶奶家在上一年留有老粉,她家第一个做好后,要在盛米浆的饭盆里故意留下少许发酵过的米浆,待干后作为老粉,这时第二家做发糕的便去她家借老粉,有时连同饭盆一起借来。第二家做好后同样方法留老粉,第三家去借,如此没做的总是借做过的,像接力一样,不多时日,全村家家都做了一遍。第三,互送发糕。就是做过的人家总要送一点给关系不错的没做的人家,主要是给小孩子吃,免得小孩看人家吃馋不过缠大人,以后这家做了自然要回送人家。第四,全村做下来,总有少数几户人家发糕没做好,要不没待发酵好,就上锅蒸了,做出的发糕比较硬,我们称之为“铁发糕”;要不发酵过了头,做成了“馊发糕”。但不管“铁”的“馊”的都当宝贝把它吃了,不会浪费的。

  秋后吃发糕习俗是在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出现的现象,也是农耕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农民获得丰收、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之情和对物质生活的新追求。当然,现在大部分农民早就脱离了土地约束,离开了农村,来到了城市,发糕也已经由专业户生产了,因此这一习俗自然消失没商量了,农村秋后已难闻发糕香了。唉,难忘发糕香啊。鲁旭春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