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变迁记
2018-11-23 15:20:32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世事变迁,与改革开放同龄的我,真真切切地经历和感受着,是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经济富裕、生活幸福。
而在众多的变化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交通出行这方面了。
上世纪70年代,父亲远在河北张家口部队当军医,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母亲说,到部队探亲,坐绿皮火车,人多车少,只能从繁昌站着到南京,再从南京转车到张家口,车厢里人挤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一站就是一天,空气混浊,一路受罪,探亲好比西天取经,个中滋味只能自己体会。
小时候,小伙伴们问,你是怎么来的?我们常说,坐“11路车”来的。何谓“11路车”?就是靠双腿走来的,两条腿,两个“1”很形象。那个时候,我们老百姓出行,都是坐“11路车”,这个“车”长在自己身上,最方便。外出最远的地方就是去芜湖了,那时要坐21路车,上车就像打仗一样,车子晃晃悠悠要几个小时才能到,那时感觉,芜湖好远啊!在芜湖坐4路公交车,中间有个大大旋转铰链,车厢两节,前后衔接。印象中能装好多好多人。每到车辆转弯的时候,我感觉特别有意思;前车厢先过后面才跟上,还会窜出阵阵凉风。那时候,车厢中后部还会有一名售票员。他们前面有个小桌子,手中抓着黑色的售票夹。我觉得这些叔叔阿姨记忆力肯定很好。不停的上下客,他们都能“准确定位”。在车辆两边骑行自行车的市民,如果比较靠近车辆的时候,售票员会伸出手臂敲击车窗下方警示骑车人。可以说是非常有时代特色。
80年代父亲转业回到地方,用好几个月工资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可以说是添置了一个大件。父亲像宝贝一样爱护着它,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擦车,自行车永远都是瓦光铮亮,照得见影子。我每天坐在自行车后面,神气极了。
再后来,1990年代中后期吧,摩托车开始进入到普通家庭的生活中。当时一辆济南生产的“轻骑”牌踏板车,需3000多块钱才能够买到,那可是上班族一年的收入,一般人真还买不起它。大约到了2000年左右,摩托车逐步普及,年青人都以拥有一辆摩托车感到自豪。同一时期,在大城市,汽车开始进入到个人家庭。大约在2005年左右,单位上开始有人考取汽车驾照。不久,有位同事买了辆QQ汽车,成为那时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2011年,我也拥有了一辆小汽车,父亲激动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老百姓也开上了小汽车。几年来,利用节假日带上父母,开着汽车,游遍了附近省份的山山水水。
2015年12月,宁安高铁开通运行,又刷新了繁昌百姓出行的方式。高铁意味着拉近城市之间的距离,意味着给人们带来了“快速”“舒适”的享受,曾经的我们朝思暮想,现在的我们朝发暮至!高铁时代的来临,拉开了繁昌时代进步的壮美帷帐,给我们美丽繁昌增添了现代化色彩。父亲坐在高铁上,禁不住地赞叹:要是我当兵的时候有高铁,半天就可以回家了,这在当时简直不敢想啊!
40年来,百姓出行方式的变化,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巨大成就。“说走就走”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早已照进生活的现实。
时兵兵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