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脚下的幸福

2018-10-26 15:48:20

  漳河是长江南岸的一条重要支线河流,经三叉河向东流淌,再经资福河分流后汇入芜湖的母亲河青弋江,我的家乡就位于漳河之畔。

  那是一个不大的传统村落,十几户人家依山傍水而居。数千年的传承,让村民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也习惯了用汗水去换取幸福,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寻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只是出行难的问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他们。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经济欠发达,村民们出门是一件特别烦心的事。而且,在那个年代,只有公社驻地才有开往县城的客运班车,用脚步丈量土地便成了村民们最重要的出行方式。虽然从我所居住的那个小小村落到公社驻地只有短短3公里的路程,但是糟糕的路况实在令人抓狂。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所以,如果急需坐车去县城办事,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走完这3公里的乡道,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更要命的是,每天只有一趟开往县城的班车,错过了发车时间,只能打道回府。

  我有一个远房的表叔,家里有一大片果园,里面满是李树。有一年,李子大丰收,表叔就想,这么多李子,在家门口一定无法全部卖掉,不如去县城碰碰运气。一大早,表叔和家人就打着电筒将新鲜的李子从树上采摘下来装进筐里。来不及吃早饭,表叔系紧了鞋带、披着星光就匆匆上路,因为他渴望能赶上当天去县城的唯一一趟班车。可偏偏不巧的是,经过艰苦跋涉,终于还是慢了半拍。看着班车绝尘的远去背影,表叔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他多么希望脚下的路能不再那么艰难。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从南疆到北国,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都从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品尝到了改革开放的喜悦,而对我所居住的那个小小村落来说,村民们最直接的感受,除了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以外,莫过于脚下的变化。

  从上世纪末开始,得益于政府对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视,道路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在我的家乡,原来的乡村土路全部变成了石子路,农村班线的车次也有了明显增加,村民的出行难题逐步得到破解。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水泥路已经修到了家门口,村民们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不仅村村通公交的梦想得以实现,家用汽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村民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跨出校门以后,我就离开家乡一直在外工作。去年的一天,住在老家的母亲打电话给我,说因为突发腰腿痛不能行动,同时还伴有高烧症状。放下电话,我打了一辆出租车,沿着宽敞的道路一直开到了家门口,将母亲接上车,一个小时不到就送到中医院并办完了住院手续。我简直不敢想象,要是在以前,遇到这样的棘手的难题究竟该如何应对?所以,有时候我就会想,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百姓,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从坑洼的土路到石子路,再到如今的水泥路,不断升级的路况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承载了时代的变迁。让出行变得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是百姓的期待,也是政府的责任。从四十年来家乡道路的变化中,我看到了时代的发展,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同时我更相信,如果我的那位远房表叔还健在,他一定会和我一样,在茶余饭后去细细品味这脚下的幸福。

  刘根生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