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和平话”
2018-10-19 15:30:33
我经常听到抱怨:你们和平人讲话听不懂,“和平话”难懂。这里的和平是指芜湖县原和平乡(2003年底并入红杨镇),“和平话”是指和平乡方言。
“和平话”是地道的吴语,据方言学家研究和方言分类,吴语共分六大片区,分别是太湖片、宣州片、台州片、金衢片、上丽片、瓯江片。“和平话”属吴语宣州片,这里的宣州不是现在的宣州区,而是古宣州。吴语宣州片范围大致是现在宣城市管辖的范围(不含绩溪县),还包括芜湖县、南陵县、繁昌县及当涂、铜陵、青阳、贵池、太平、石台等地一部分。
在吴语宣州片中,根据音韵学特征,又分为太高小片、铜泾小片、石陵小片。其中铜泾小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和平话”属铜泾小片。就同一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内部来说,方言差别还是很大的,语言交流还是有障碍的,比如,和平乡的人是很难听懂泾县话的。
以和平乡为代表的“和平话”方言区包括芜湖县现在的红杨镇、陶辛镇、原三元及湾沚城郊,南陵县的许镇、弋江,宣州区的团山、古泉、寒亭、文昌等地,这个区域分布于青弋江两岸,处于开阔的圩区平原上,吴语方言内部通达度高,不同乡镇的人可以直接操自己村落方言正常交流,故我们把这一地区方言称作“圩区话”。因和周边移民方言“江北话”、“湖北话”等作区别,又称“此地话”、“家里话”。所以就像开头讲的怪“和平话”难懂把板子都打在和平乡人身上是不对的。当然和平人讲话应该更具乡土特色难以听懂,这是事实。
各地方言的分异主要有以下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的封闭;极其落后的交通条件形成的闭塞;一个地形单位的人群内向型生产生活,发音、词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能力改变语言状态。和平乡处于青弋江圩区交通闭塞地区,这也不难理解和平乡人讲话更加乡土一些的原因了。
过去,“和平话”是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大凡和平乡走出的学子,因方言较重都曾受到同学的嘲笑,同学之间没有恶意,但社会上“和平话”受到的嘲讽、歧视还是居多。随着交流日益频繁,“和平话”走出一隅,遇到的尴尬颇多,甚至在公务活动中因听不懂“和平话”而请“翻译”的事经常发生,一段时期,“和平话”可谓出尽了“洋相”。
现在不同了,改革开放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走出农村,带着方言闯世界。特别是芜湖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提速,农民进城购房、进企上班、子女进城就读已成滚滚洪流,不可阻挡。芜湖县城南新开发的居民小区大部分住的是红杨镇人,形成了“和平话”居住区。经济强则语言强,这些人理直气壮地讲着方言土语,超市、菜市场、广场舞现场到处是飙“和平话”的人。“和平话”再也不灰头土脸的了,因为满城尽讲“和平话”了。
在“和平话”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就是“和平话”的被侵蚀或正在消失。我们知道芜湖县属吴语区,除外来移民外,本地人都是讲吴语的,可是现在芜湖县很多地方已听不到相对纯正吴语了,侵蚀殆尽了,更重要的是吴语的代际传承出现了危机,下一代不会说了,不得不令人忧心忡忡。因此,如何保护方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是迫在眉睫,而较存古的“和平话”作为圩区文化的重要载体更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和平话”作为红杨镇的珍贵的文化资源,红杨镇政府在保护利用这一文化遗产上更应有积极的担当。我有以下不成熟建议:首先,红杨镇要打出“吴语之乡”的口号,对外推介宣传,加强与江浙沪吴语区的联系和交流,以达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目的;其次,挖掘吴语历史文化,开展吴语学术研究,整理申报各项吴语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鼓励吴语方言文艺创作,吴语节目上舞台,中小学开设吴语方言课(江浙沪一些地区和泾县已在实践);最后,把吴语和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吴语民俗村,开展各种形式的民俗活动,比如马灯、罗汉灯、目连戏、民歌表演等等,不仅能丰富旅游资源,也能促进本土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鲁旭春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