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税”月见证繁昌变迁
2018-08-24 15:27:27
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转眼入伍已近30年,今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想从税的历程,从悠悠“税”月中,能见证到繁昌的改革变迁。
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新港税务所工作,当时报到时,县局为我们每个人配备了一张旧床、一个拎包、一把算盘,这也是当时新入伍人员的“标配”。我上班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每天清晨五点左右和几个同事一道,带着计算器和完税凭证,到菜市场上收零散税,每个月要到街上收个体核定税款,那时收税都是当场手工填写完税凭证,收税基本都靠步行或骑自行车,汽车在当时不仅是奢侈品,还是控购品。我们日常催缴税款也只是共用所里仅有的一部手摇电话机。那时的税收基本是以“定税”为主,几乎所有企业都有欠税,也许在那个时候,纳税人最大的获得感就是“欠税”。
1994年,国家推行国地税分税制改革,我被分配到国税局工作。1998年,我又被调到县局机关工作,到机关工作后,才有幸第一次接触电脑,那时电脑还不普及,虽然版本不高,但价格不菲,一台电脑都是上万元,使用的是DOS系统,文件拷贝全凭一张卡片式的“软盘”,因为有了电脑,县局的很多税收数据也开始进行“信息化”处理。1998年通讯工具已有了很大进步,手摇电话已演变为程控电话,稍微有点身份的人开始腰挂BP机,有钱的老板开始手持“大哥大”,这些在当时除了方便通讯外也是身份的象征。
那时的繁昌城区还不大,道路并不宽敞,城区的交通主要以“大丫机”为主,没有公交车,也没有交通信号灯。县城最繁华的地方要算是迎春楼和电影院那块了,街道两边也只有几盏昏暗的路灯,还没有霓虹灯。整个县城没有休闲广场更没主题公园,居民业余生活单调乏味,城市功能也不完善,记得1999年发生的那场洪水,因南门河缺乏防洪功能,导致整个县城都被洪水淹没。当时繁昌的乡镇企业很发达,但大多都是吃资源饭,科技含量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尽管如此,每年的税收都在全市处于领先。
如今国地税分设已有24年。在这24年间,税收进行了多次改革,现在早已不用上门收税,更不是手工开票了,电脑已成为工作的必备工具,数据可以无线传输。“金税三期”的上线,使税收征管更加科学化、信息化。税收起征点提高以后,大部分个体经营者已无需缴税,税收优惠“红包”真金白银地变成小微企业的“红利”。而“互联网+税务”的发展,更为纳税人提供了以网上办税为主、自助办税和其他社会办税为辅、实体办税厅兜底的办税模式,让纳税人多走“网路”、少走“马路”,同时,依托网上办税平台、手机APP等,实现增值税发票领用“线上申领、线下配送”、发票代开“线上办理、线下开具”,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纳税人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有关涉税事项,让纳税有了充分的“获得感”。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几十年来,繁昌经济有了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较改革开放初期已增长了几十倍,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现如今,城区范围成倍增长,城市道路宽敞平坦,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老城区旧貌换新颜,新城区靓丽展新姿。县城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边节能路灯亮如长虹,街道旁霓虹灯亮相纷呈,小区内景观带赏心悦目。休闲广场上跳舞者翩翩起舞,主题公园内练拳者气定神祥。南门河不仅具有防洪功能,还是贯穿县城的一道亮丽风景,沪铜铁路、宁安城际铁路、沿江高速、滁黄高速、芜湖长江二桥等跨境而过。经过多年努力,繁昌已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大健康产业和3D产业已名扬在外,一些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繁昌,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衣食讲究时尚健康,住行追求宽敞高档。手机已成为日常生活必备的工具,汽车已成为家庭出行的主要方式,信息高速发展,沟通已无距离,如今的繁昌已成为宜居宜业的智慧之城,作为繁昌居民,我深为生在繁昌而感到骄傲,我更为自已是一名为国聚财者而感到自豪!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要感谢我们伟大祖国的改革开放!张先来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