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档案里的变化

2018-08-10 15:30:36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地方能给一个人留下深深的烙印,那无疑就是家乡了,从小到大填过无数的表格,籍贯一栏写的都是“繁昌”,与人交谈中当别人问我是哪儿人时,我也会回答是“安徽繁昌”,在繁昌人的心里,她应该是穿城而过的峨溪河,是喧嚣的农贸市场,是小时候龙华池里蒸腾的水汽,是迎春楼的小笼包,是鲜活的、有触感的生活,而这些,都和我们渐行渐远了。

  我的手边有一本1985年出版的《繁昌县工商行政管理志》,可谓是我们单位压箱底的宝贝了,有些泛黄卷边的书页,油墨印刷的铅字,手工贴制的照片插图,真是从老仓库里找出来的绝版。花益泰织布机坊、兴泰米行、顺记面坊、王大隆杂货店……看着这么一长串店名,是不是有一种民国时期的即视感,没错儿,如果没有这本志书,今天我们可能很难知道1937年的繁昌城有175家商业店铺,当然这个数字和真实的历史也许不尽相同,但至少给了后人一个可鉴的文字记录,而这些正是档案保存的意义所在,它可以见证一个时代,收藏一座城市的记忆。

  正如今天,我们站在2018的时间节点去回想改革开放之初的繁昌,个人的记忆已经无法给这座四十年前的江南小城一个完整的全貌,但是档案却可以准确的告诉你1978年的繁昌全年工业总产值6003万元,粮食总产29355万斤,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818万元,税收672.6万元,居民存款1920.2万元。我们也可以查阅到当年国民三大件的销售状况,自行车1823辆,缝纫机1265架,收音机3533台,我们甚至可以知道1978年的小城居民发出了17879个邮政包裹,消费了27159头大肥猪。而通过查阅气象档案,知道过去几十年的天气信息也不是什么难事儿,譬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当天,也就是1978年12月18日,繁昌地区阴天,无日照,平均气温8.4摄氏度。

  时光流动,从1978到2018,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变化快得一眨眼让你已经不记得第三套人民币的清晰模样,唯有档案,它像忠实的记录着,极尽客观真实地为我们记录下这座小城一点一滴的发展和变化。譬如我们再来看看小城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注册量,1981年670家企业、990家个体工商户,1982年1002家企业、1146家个体工商户,1983年1075家企业、2179家个体工商户,1984年1243家企业、2751家个体工商户……这个数字截止到2017年年底增长为企业4656家、个体工商户16406家。再譬如商标的注册量,1986年全县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注册的商标仅有7件,而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县注册商标拥有量2333件,是1986年的333.3倍,而其中更是含有了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42件,市知名商标41件,从几个到几百,从几千到上万,企业的发展,个私经济的繁荣,白纸黑字,“有图有真相”,对于改革开展40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力的证明呢?

  其实,档案工作早已融入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父亲曾从事气象档案管理工作几十年,他和他的同事们用日复一日的测报工作为这座小城保留下最原始的气象资料,文件、簿册、图表、录像、盘片,这些都是第一手的历史数据,也是国家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科研的宝贵财富。而对我们个人来说,家庭相册、文学手稿,这些对档案馆没有收藏价值的资料,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珍贵档案,是人生岁月里最好的记录,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回望来时的路,回望努力过的自己,还能温柔地道一声,你好,旧时光!

  李凌静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