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乡村道路的嬗变

2018-08-10 15:30:36

  赤沙曾是我工作过的地方,与铜陵市钟鸣镇比邻。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赤沙变化很大,但我印象最深的是路的变化。从泥土路到砂石路、水泥路,再到沥青路、景观路的嬗变,记录着基层党委政府组织领导当地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决战小康的历程。

  “赤沙遍地都是宝,交通闭塞等于草”。这句当地民谣反映了过去赤沙没路的窘迫,八十年代我是那里的收税人,对境内的每条路更是熟而能详,每收一笔税款,都要翻山越岭,非常不易,当地的矿藏和竹木产品运不出,只能守着资源甘受穷。

  天长日久,群众对泥土路有了怨言:“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车子陷进坑,半天出不去。”乡里没钱修路,乡领导急得团团转,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建了一言,没钱可以集资嘛!领导一听觉得有门,当即召开党政联席会统一了思想,与会人员纷纷赞同,农户出工,商户集资,企业捐助,财政兜底,多方支持。不到半年,泥土路铺上了砂石,赤沙人把一车车竹木、山货和矿产品运到市场去卖,贫困的农民们腰包慢慢鼓了起来,生活渐渐有了奔头。

  时间一长,砂石路就露出了坑坑洼洼的丑态,远看像波浪,其实就是通常说的“搓板路”。跑长途汽车的、开拖拉机的司机编了个顺口溜:“车在路上蹦。人在车中跳。心在肚里摆,头晕脑发胀。”乡里的当家人想:自己的车子还能包涵,外来车辆颠簸着路过,那会对赤沙产生怎样的印象啊?招商引资、发展壮大乡村经济,必须抹平“搓板路”。乡里争取到路改专项资金,乡长在大会上宣布:把砂石路修成水泥路,修路不要大家出钱,也不要农户出工,一切皆由政府承担,乡长的话音未落,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年后,风驰电掣的汽车、摩托车就在宽阔平坦、坚实耐磨的水泥路上奔跑,不扬尘、不颠簸、风雨无阻。当地人又传出民谣:“水泥公路真不颠,开车坐车都轻快。四通八达村村通,发家致富出路来。”

  赤沙乡盛产膨润土矿,是石化工业的重要材料。有了好路,就吸引着外商来赤沙投资开矿,把矿产品运到全国各地,既解决了劳动就业,又活跃了地方经济,还增加了国家税收,农民的生活更加滋润了。

  转眼进入了新世纪,幸逢国家精准扶贫力度加大,水泥路又改造成沥青路。听交通局工程师介绍,沥青路造价低,养护方便,路面柔软,行车震动小,在路上奔跑非常舒适,坐在车上给人以深沉稳重的感觉。同时,开通了城乡公交车,新建了候车亭,方便村民出行。“门前招个手,坐上班车到县城做生意,把农特产品卖了,一小时回到家门口,生意农活两不误”,村民绘声绘色地说。

  近几年来,繁昌县把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赤沙境内的4A级景区马仁奇峰就是最好的明证,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拉动了第三产业发展,还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如今沥青路又开始升级为景观路直通景区,绿色低碳环保,吸引着江苏、浙江、上海和本省的八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当我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眺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行走在生态绿荫的景观路上,是何等的惬意!又生出些许遐想。

  路的嬗变,既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国家发展的足迹;又像税收之手,脱去了赤沙之路褴褛的衣裳;更像一团火,用热情温暖着乡村人的心房。

  王诚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