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生活变化
2018-07-13 15:15:36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年的路程。回首这四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深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而我感受最深的是吃、穿、用、住等方面的变化。
七十年代初,我家的餐桌上基本上是无荤无油的蔬菜,一周能吃上一次肉就很不错了,因为当时肉是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只有半斤量,就连米、油、糖、山芋干、花生、干子、豆腐等都是凭票供应,零食更是几乎没有。那时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四个轮子一把刀,白衣战士红旗飘(驾驶员、屠夫、医生、军人)。”当时,这四种职业在人们的眼中实属上等,就连食品公司卖肉的职位都是人人争求。如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菜场、超市到处都是,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们不但能吃饱,还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前,由于家里条件很差,在穿衣方面,我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连连旧老三。而我始终是穿姐姐的旧衣服。1972年,姐姐从下放的农村被推荐到安庆卫校读书,母亲托人从北京买了6尺墨绿色的的确良布,做了一件春秋衫,这让我既羡慕又嫉妒。当时,市场上商品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色彩和式样单调,走在大街上,映入眼帘的是千篇一律的无花样的灰色、蓝色、黑色的衣服。还记得,1972年我在寄售商店做小工,花五块钱买了一件红黄镶嵌的旧毛衣,这是我长到18岁穿的第一件毛线衣;好友小王在马鞍山工作,第一次从马鞍山回来时送给我五颗墨绿色的有机纽扣,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纽扣,那年快过年时,我到百货公司扯了六尺花布,做了件棉袄外罩,配上这副扣子,此后,我天天穿着那件外罩,向别人展示着我这漂亮的扣子。改革开放后,随着工资收入的不断增加,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现在家里衣服种类繁多,有夏天穿着凉爽的,有冬天穿着暖和的,还有春秋时节穿着漂亮、时尚的,我再也不用为买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而省吃俭用了。
1976年12月,我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学徒工资——17.85元。我跑到百货公司买了一台马鞍山生产的山花牌半导体收音机,母亲向我直咂嘴,你真舍得, 16块钱能买一百多斤大米啊——那时米0.13元一斤;父亲则非常高兴地说:好!好!现在听新闻不要出门了。那时,人们都是通过街道高音喇叭收听新闻,听得最多的是审判“四人帮”的新闻。此后,父亲下班后,总是抱着收音机不放,收听重要新闻。
1981年底,离我结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当时,新人结婚注重“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落地音箱,而我只有两样——手表和缝纫机。那时,电视机已开始出现,但价格不菲,一台黄山牌12吋黑白电视机360元,差不多是我老公一年的工资收入,在商场上徘徊多日后,我们最终还是决定买一台,首付40元,余款分十个月付清。亲戚朋友都很羡慕,经常来我家看《新闻播报》;晚饭过后,婆婆总是第一个到,打开电视机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当时,没有有线信号,只得在屋外插一根毛竹杆子,上面架一个金属天线,虽然能看到的频道少,并有很多雪花点,但是我们还是津津有味地看着,就连广告也不放过。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视机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家里的黑白电视机换成了21吋彩色电视机,此后电视机换了一茬又一茬,渐渐地电脑和手机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82年,我们结婚了,“新”房是祖上传下来的老屋,没有客厅、厨房和卫生间,锅灶设在走廊上,走廊上既没有门也没有窗,遇到刮风下雨要打着伞烧锅做饭。一次,同事的小孩到我们家来玩,说:“阿姨:你们家怎么这么破呀?”这句话至今还记忆犹新。1994年,单位最后一次福利分房,我们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55平米的新房,拿到钥匙那一刻,我们内心无比喜悦。那年夏天特别热,虽然房子还没装潢,老公就拿着一床凉席在毛坯房睡了一夜。住进新家后,最高兴的还是孩子,她说:我们家从此再也不用倒痰盂了,再也不用打水用澡盆洗澡了,再也不用打伞烧锅了。渐渐地,随着工资收入的不断增加,55平米的房子不再是奢侈的住宅,八年后,我们用银行贷款换了一套更大的房子:室内装潢较精致,楼上楼下更宽敞,生活居住更舒心。
回首这四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看到国家不断强盛,经济不断发展,人民不断富裕,我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幸福生活,不由心生感慨:改革开放,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倪和平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