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九九重阳说王维

2017-11-06 08:28:40

  每当重阳节这天,凡是识文断字的华人都会想起或吟诵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年少时就以“文章得名”,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去长安谋取功名时所作,那一年他只有十七岁。祁县在华山之东,故而诗题“忆山东兄弟”,思念的是家乡的兄弟和亲人。帝都长安繁华热闹,茫茫人海中的少年王维却是个人生地不熟的孤身客。这里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与华山之东的家乡差异太大,感到是那么的陌生和受排挤。这种感受只能用“独”和连用两个“异”字,方能表述得淋漓尽致。

  大凡思乡怀亲之情在平常的日子里不大显露,它只有与某种触媒相碰撞,才会产生情感的火花。“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佳节之际,人们自然而然怀远思亲,亲情友情顿时涌入心头。这种感情体验,人人皆有,更甭说才情迸发的诗人了,可在王维之前没有任何诗人写出如此朴素无华而又高度凝练的诗句。这是千古绝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古时习俗,重阳节登高时要插茱萸,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据晋代周处《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辟除恶气,以御初寒。”到了唐代,此俗盛行。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登高插茱萸,王维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的是,远方的兄弟们一定会发现遍插茱萸的兄弟们之中,少了我王维,他们定然感到缺憾。不写自己的缺憾而写远方亲人的缺憾,可谓曲折有致而又出乎常情。

  王维二十一岁中进士,任大乐丞。仕途蹭蹬坎坷,做的最大的官是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世称“王右丞”。他是位艺术天才,能诗、工画、善琵琶,当时就扬名天下了,民间有“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之说。苏轼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表现的是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王维早年极有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官做得还比较顺利。可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免官,朝廷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破灭了。他内心的郁闷越积越多,感觉看不到光明的出路。“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他跳出官场是非圈子,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乱军攻陷长安,王维被关押在菩提寺。他有意服药装聋买哑。但是,安禄山仍仰仗他的名气,授他以伪职。长安收复后,他因所谓附逆罪名而被追责,幸亏一首诗救了他一命。那是安禄山占领长安后,乱军在凝碧池宴聚,以刀刃相逼梨园弟子作乐。其中有一伶人,悲愤交集,摔坏乐器,向西痛哭,被叛军活活肢解。王维听说后,有感而发,作诗二首,其中一首七绝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诗有悲悼往昔、缅怀朝廷的意思,再加上弟弟王缙愿意削职为他赎罪,这才免于一死,责授太子中允。由此他日渐消沉,“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是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在他的诗里能使读者深切体会到,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无不融入了睹物感怀的情绪,如那首《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好一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把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以开阔的画面,雄浑的意境,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除了山水诗,王维的思亲送别的诗一样的别有情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的思乡念亲佳作,其实,他还有很多同类作品,具有着同样的艺术魅力,给我们同样留下了永久的艺术享受。如《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行客。

  这是春天的景象,“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春天是那么的盎盎生机,富于活力,生活是那么的美好,令人陶醉。“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行客。”端起酒杯,本想畅饮,可忽然又停住了,想到远在他乡作客的人,顿时为之惋惜和惆怅。又如《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和许多送别诗不同的是,王维不写离亭饯别,而是写送别回家后的思念之情。行人已去,日暮掩扉,离思别绪仍是挥之不去。“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来年春草又绿的时候,离别的客人,你还回来吗?如此设问,可谓匠心独运。还如《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一经传出,就成为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天宝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每每唱它,听者无不动容,成为风靡天下的流行歌曲。红豆又称相思豆,多在诗词中寓有相思之意。全诗不离红豆,可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再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就如一副图像,把渭城送别的场景,剪辑似的呈现在你的面前:朋友,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你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丰富的感情浓缩于一杯酒中,不尽的叮嘱融入于一杯酒中。这最具普遍性的离别竟是那么的牵肠挂肚,引起千万人的共鸣。难怪这首诗一经传出,很快便在离筵别席上传唱开来,也成为一首流行歌曲了。

  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样,这几首诗中的“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行客。”“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同样具有沁人心脾、思亲怀友的艺术感染力。

  张家康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