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山古刹
2017-10-16 08:38:52
神圣山位于横山镇东街头仅三华里,它是铜山山脉延伸到章保、长兴两圩之间的一座尽头山,与河沿山相对望。中间过去有芜(湖)青(阳)公路,现在又有省道S321公路,交通非常方便。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神圣山不高,但因历史悠久,古庙里又供奉着“圣母娘娘”菩萨,所以名气特大,在大江南北,方圆百里,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神圣山”的大名。
少年时期,我初次上山,见到绿树茂林环抱中有一座宏伟的庙宇,气势不凡。古寺正门上方,横额石匾上,刻着古朴遒劲的“神圣古刹”四个大金字。大门两侧又各有一道山门。走进大门内。大殿是五开间的敞厅,共有三个天井、六间厢房、三间两拖架的庙舍。
正殿前供着天花姥太圣母,两旁摆着鸾驾。中进供的是观世音菩萨。后进供的是三尊老佛,两侧是十八罗汉。后殿拖架里塑的是海岛观音。正殿东抱宅,进门是五间一朝堂、一天井,是僧侣的素食餐厅。厅后有一条走廊通往管厅,再转入西抱宅,有一方很大的天井,其下是一座大花坛,三面绕着半月形的宽游廊,这是寺中的“西花园”。园里有天然的小石山和小石壁。园中间植红牡丹、白芍药、海棠、秋菊、腊梅、紫荆、蔷薇、天竺等名花异卉。园北有楼房客厅,站在走廊上,既可以眺望远山近水,又可以近观园中的花石。厅后有寮房多间,系僧侣宿舍。殿西抱宅另有三间朝堂、一个天井,此为荤食厨房,专为居士和游客们所用。朝堂后面另有大小不同形的书房十余间,两个天井,光线明亮,空气新鲜。最后面的三间是熟师讲坛,前清时代有一位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丈光法老先生在此讲学多年。古寺后面及两侧隙地遍栽竹木,庙前广场宽坦,可容数千人。四周古木参天,环境幽美。
一座不显峰不显水的小山,因有一个“神圣古刹”而闻名于大江南北,数百年间,引来四面八方的香客,引来正月初一各地的龙灯争先恐后朝山,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神山古寺的香火为何这般旺盛,这与民间的一个神奇的传说分不开。在中国众多的佛教寺庙里能供奉天花圣母的庙,是很罕见的。神山古寺里的“天花娘娘”从何而来?因为神山四周的农村,大多数都是姓高的人家。民间传说,高屋基有个姓高的姑娘,从小过给占鸡冲万家做童养媳。十三岁时,有一天突然用大香水洗澡。澡后提衣到山涧去洗,被一阵狂风刮走了,两年内查无踪影。直到有位娘娘在何牌楼散插第一堂天花时,才从孩子口中说出那姑娘在神圣山茅草垄中坐化了。于是高家人为纪念高家姑娘坐化成仙,就地建庙。至明朝时,高家姓下要用娘娘坐地为高迁公建坟墓,便将娘娘庙移到山顶,并大兴土木工程,建成“神圣古刹”。
在古代乃至近代,天花病毒肆虐,儿童极易感染,又无特效药物治疗,死亡率极高,民间百姓只得求神拜佛,烧大香。于是“天花娘娘”应运出世,因社会影响大,而受朝廷封为“天花圣母”。清朝开国后,又加封为“天花太圣母”。慈禧太后六十诞辰,再次加封为“天花姥太圣母”。清咸丰年间,该庙毁于兵火,同治八年重建庙宇,光绪二十二年,再次扩修。日军侵华期间,该庙屡遭炮击,抗战胜利后,庙宇得到修缮,古寺又恢复了往日的香火。每天春节期间,各地龙灯络绎不绝前来朝山,此情景一直延续到解放后五十年代。自1958年至1960年,古寺被陆续拆毁,成为一片废墟。二十多年后,有人用断砖瓦片悄悄地码起像土地庙那样小的庙亭,供当地信佛的百姓烧香。到八十年代末,逐渐有人将小庙扩修,九十年代初,以当地高姓为首发动群众再次扩建成三间民宅式的庙。
近几年来,神圣山的复庙和建庙,民间正在进行中。从已建成的几间民宅式的寺庙来看,远远达不到原寺的规模标准,让人感到不伦不类。如果能从保护文物古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神圣古刹”完全可以按原规模重建,恢复原貌,建成一个集观赏民俗文化和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地方。
孙以栋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