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颂屈原
2017-06-19 08:30:49
每年端午节,人们都要吃粽子和赛龙舟,这已是亘古不变的习俗。我们正是以这种最朴实的方式,缅怀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就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至今为止唯一用传统节日来纪念的伟人。纪念和研究他的文字,由古以来可谓车载斗量。唐代诗人歌颂他的作品,更是不知凡几。笔者有意“游书圃而摭芳”,采撷一些诗篇,通过这些诗,走近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感受他的苦难辉煌的人生。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这是李白客游江夏时所作,是时诗人“仕途迫隘”,与屈原当年的困顿情景极为相似,故有惺惺惜惺惺之慨。坐在用珍贵而神奇的材料制作成的船上,船的两头有乐妓用“玉箫金管”吹奏着优美的曲调,这氛围景色华丽精美,超世绝尘。“美酒樽中”“载妓随波”正是诗人放浪形骸的生活写照。
接着诗人夸耀自己的生活赛过神仙,神仙上天离不了黄鹤,可我却早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常能和白鹤一起遨游。诗人泛舟江汉之间,自然想到了屈原和楚王。“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虽然自沉汨罗江,他的词赋却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昏庸无道,终召亡国之祸。那些用于享受纵欲的宫廷台榭早已成为满目荒凉的山丘。
由此,诗人称颂屈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反讥楚王“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戏为六绝句 杜甫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是以诗论诗,是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论诗绝句。它共有六首,仅摘其第五首,前三首分别论六朝诗人庾信和初唐四杰,当时诗坛上对庾信和初唐四杰的诗风颇有争论。杜甫则极力推崇屈原、宋玉的诗风,表示对六朝文字既要继承也要批判。“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这是论诗做诗的最佳境界,要达到此境,唯有“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做后尘”了。杜甫认为屈原、宋玉的辞赋精彩绝艳,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有六朝而上追屈原、宋玉,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才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这是诗人被贬柳州时期所作,由手种黄柑树而抒发自己油然而生的情感。诗人种了二百株黄柑树,可见其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春风徐来,片片嫩绿叶子,遮盖着城墙的角落。他为什么如此喜爱柑橘树呢?原来是因“楚客”屈原怜橘、爱橘,并有《橘颂》,其中云:“后皇家树,橘徕服兮。”屈原认为橘树“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这些品质为屈原所景仰,也为柳宗元所推崇。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是荆州人,故又称李荆州,他也喜欢种橘树,可他种橘树是想发家致富,给后世子孙积聚财富。“不学荆州利木奴。”诗人对此不屑。他寄情橘树,为的是心交古贤,坚持一份操守,像屈原那样“闭心自慎”“秉德无私”。
题武关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杜牧的诗歌多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这首《题武关》便很有代表性。诗人来到武关(故址在今陕西商洛县东)的东边,溪水清清在眼前流过,似在叙说前朝往事,当年昏庸无能的楚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今关塞依旧,可怀王却穷途末路,客死秦国。郑袖得宠的妖娆之态,放肆的如同喝醉了酒。尽忠为国的屈原反被楚王放逐,身世飘零如随风而逝的蓬草。诗人对小人得势、贤臣见弃的历史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屈原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表达出深深的同情之心。
楚宫 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浪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因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李商隐的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因受牛李党争的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是托古以讽,这首《楚宫》便是其一。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诗人由桂州(即桂林)返长安(即西安)途经潭州(即长沙),专程前往凭吊屈原。这首诗有别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撇开屈原的生前行迹和人品才能,全篇都从屈原的“迷魂”着笔,从而融进了对社会政治和个人身世的感慨。首联写屈原忠而见疑,投江殉国,成为无依的冤魂,逐波而逝,含恨无穷。“楚厉”指的就是屈原的飘忽的冤魂。那滔滔不息的湘江波流,如同悲伤的泪水浩渺无垠。
诗人化用屈原“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猿啾啾兮貁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和“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等词句。诗中出现“枫树夜猿”“女萝山鬼”的诗句,展示的是一幅多么凄凉的秋夜图。这愁的不只是“夜猿”,也有“楚厉迷魂”之愁。这漫漫长夜,思乡思国思君的愁绪何时才能了断。山鬼相互邀招,一起去召唤屈原之魂。屈原其身已经腐败再难以复生,投入汨罗江后已葬身腥臊的鱼虾之腹,他的迷魂就再也招不回了。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诗人在这里用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诗人说,告慰屈原的是,只要故乡楚人不绝,他们就一定会用彩丝棕箬包着食物来祭祀屈原,以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据《续齐谐记》,屈原于端午投江后,每年的这一天,楚人都要用竹筒装米粉投入江中祭奠屈原,这习俗一直沿用到汉代。一天,长沙有人白天忽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自称)说:“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君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色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这就是最初的粽子。
楚世家 唐彦谦
偏信由来惑是非,一言邪佞脱危机。
张仪重入怀王手,驷马安车却放归。
唐彦谦的诗师法李商隐,可是却清浅显豁,朴素爽朗。屈原在绝笔诗《惜往日》中曾经以痛惜的心情,回忆这样一段往事:“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白话译为:回想过去我曾经深受信任,领受诏命而使时世清明。遵奉先王功业普照后世,使得法度严密无疑可存。……我心纯正忠厚严谨,却遭到谗佞小人的嫉恨。君王听信谗言含怒对我,也不弄清事情的真伪。……来到沅江湘江的深渊旁,我将要忍受痛苦而投江。)
楚王偏听偏信,中了小人的离间计,使屈原的志在使楚国国富民强的变法不幸夭折。屈原被楚王疏离后,张仪前来游说楚王,买通怀王的近臣和宠姬郑袖,撕毁了齐楚联盟的协定,使秦国分而治之。后知上了张仪的当,又第二次启用屈原。公元前311年,经屈原的游说,齐楚又重新结盟。这使秦国十分震惊,只得答应楚王的要求,让张仪来楚国谢罪。一到楚国,楚王便将张仪软禁了起来,看来他死日无多了。可张仪故伎重演,再次买通了楚王近臣和郑袖,最后竟然毫发无损,安然脱险。这就是“张仪重入怀王手,驷马安车却放归。”
顷襄王 周昙
秦陷荆王死不还,只缘偏听子兰语。
顷襄还信子兰语,忍使江鱼葬屈原。
周昙,唐代末期诗人,著有《咏史诗》等。这首诗比较直白,是说秦国欺骗楚怀王到秦国,并客死异国他乡,只是因为他听信近臣子兰的一面之词。可是到了顷襄王,这种偏听偏信的事情又再次出现。顷襄王又听信子兰和靳尚的谗言,以屈原《离骚》中的片言只语,罗织罪名。顷襄王中枪了,将屈原放逐到江南,时为公元前296年。
三年流放,屈原的政治抱负不得实现,他痛苦至极。流放中,他来到汨罗江畔,感到暗日的压迫昏天黑地,丝毫也看不到希望,便纵身跳入水急浪涌的汨罗江,只听天边传来杜鹃声声:“行不得也!”“行不得也!”一颗巨星就这样陨落了,这天正是五月初五。他留下了绝笔诗《惜往日》,其中便有对昏君顷襄王的笔伐,“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又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读着这样的诗句,真如梁启超所说:“这等作品,真可谓‘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家康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