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相知、相伴——我的新华情缘
2017-04-10 08:20:37
2008年应该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因为那年我有幸成为了繁昌新华书店荻港便民店的一名工作人员,一下子从一个经常光顾书店且默默无闻的读者变成一名新华书店的员工,个人的自豪感瞬间也成为了全家的荣耀,与新华书店的不解情缘也由此而浓墨重彩。
在网络尚未盛行的年代,新华书店一直是国人引以为获取知识的源泉之所在,70后的我更是认为新华书店就是万能知识的代名词。尚记得第一次相识新华书店的感觉,那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老师的要求,我在父亲的陪伴下第一次到荻港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从未见过如此多的书的我那时就感觉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对书的新奇感油然而生,而那本仅2.2元80年版的《新华字典》也成了我向同学示傲的“宝贝”。上世纪80年代末正值我读初中阶段,由于学校在荻港镇区,距离新华书店不远,每到中午时分我总有想到新华书店一逛的愿望,没钱买书,哪怕去看看也是好的,终于鼓起勇气带着忐忑的心情和同学一起跨进书店,店里人不多,但油墨的书香味却沁人心脾,那时书店还没有开放式经营,我们只能隔着玻璃柜台仔仔细细地搜寻着书柜里的每一本书名,怯怯中夹杂着想看书但又不敢说的心思,只能浏览一遍后悻悻离去,记得那时的书店老板姓夏,可能是因为我们与其小孩年龄相仿的缘故,这样的次数多了,便让老板留了意,终有一次老板将我们驻足盯得时间最长的书架里的书拿到了柜台上,并告知我们说:“你们可以翻翻看看,不买没关系的。”此后中午的时间里让我们知道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等诸多名篇。取之不尽的知识、墨香雅静的环境是少年时代的我对新华书店的第一感知,能长时间待在新华书店里读读书便是那时候滋生的小小愿望。
成年后因生活压力,工作变换颇多,但对新华书店的向往一直未变,曾经数次有事无事就到书店去溜达溜达,偶尔闲逛,偶尔购书。由于爱人在镇政府文化部门工作,与繁昌新华书店多有联系,2007年底听说新华书店荻港便民店需新招聘营业员,于是我极力“怂恿”爱人帮助联系应聘,经近一个月的等待,终成其中一员,少时愿望变为现实,彼时喜悦之情不可言表,那天也成了全家人的节日。虽然内心向往,但书店的实际工作却纷繁复杂,上班之初,我连码洋、实洋是代表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对图书进行分类整理了,后在县公司门市部领导及同事的帮助和指导下,经过近三个月的学习、摸索,才逐渐对工作中的各项业务理解和熟练。
到荻港便民店工作以后,渐进了与新华书店的相知,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求学者对知识的渴望,也更意识到作为学习的平台——新华书店对读者的魅力,2010年10月有一位读者来店里咨询水泥旋转窑相关知识,当得知该读者是一名水泥企业的技术员,急需相关资料帮助解决生产上的困难,且因工作原因没时间跑多家书店,才迫不得已来新华书店找我,我立即将他的要求做了记录并提请县门市部帮助配齐相关书籍,几天后电话告知这位工程师资料已到时,其激动不已,连声感谢。因为荻港便民店为开放式经营,所以让很多像当年的我一样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契机,从他们的眼里,我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我也会像少时递给我书的夏老板那样,微笑着把一本本带着爱心、带着希望、生动有趣的图书递给小朋友,有时在工作闲暇之余也和他们一样,拿一本书读上几行,丰富了知识,增加了与读者沟通的聊资,也更能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服务、推荐图书。在新华书店工作,让我多了几分依赖的情感,也增添了几分美丽的知性,与书为友,长知识、提素质!
与新华书店的渐近相知,让我体会到创造窗明地净的读书、购书环境的重要性,而这也是我们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环境好了,要求我们推荐图书的人增多了,相随的业务量也逐渐提升。小细节换来了大回报,2009年荻港便民店通过省级批准,2010年又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专程采访,2013、2014年被荻港镇文化部门指定为文体和六一活动礼品用书采购点。
一路走过来,不知不觉已在新华书店工作有十余年了,早在荻港便民店的时候我就已把她当做了家,也成了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每当双休日时,孩子和爱人便一早就到书店里客串营业员和服务员,有孩子与同学的叽叽喳喳,也有爱人与同事的读书交流,一幅幅富含生活灵气的图画伴随着我走过春夏秋冬。
而今新华书店已有80年的历史了,在与新华书店相伴的十余年里,三十几岁的我已步入不惑之年,岁月的积淀犹如女儿红的陈酿,越久越香,但我仍一如当初怀揣梦想的少年,传承、践行新华人的初心,相随相伴,努力前行。 朱爱明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