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 时 纳 凉
2017-01-16 08:44:56
江南盛夏酷暑天,旧时纳凉最堪忆。
夏夜在户外乘凉是过去最平常的事。随着现代电器进入寻常百姓人家,电风扇、空调器已替代了芭蕉扇,让人们可以不出汗地在室内观看电视节目。夏夜纳凉对于许多人来说已是记忆中的一件往事。
记得孩提时,每到夏天的傍晚,家家户户都把竹凉床、小竹椅搬到户外,全家老小围绕竹床共进晚餐。夜幕降临后,那前街后巷,到处都摆满凉床。近水人家,干脆把凉床子扛到桥栏杆边上,扛到河堤上,一张接一张地摆起来像个长龙阵似的。居民们摇着芭蕉扇,或蒲草扇,或是羽毛扇,三三两两,一边乘凉,一边海阔天空地闲侃起来。稍许懂事的儿童有的缠着爷爷或奶奶,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或者是指认着银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听那美丽的“七七”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若是无月的夜晚,浓浓的夜色中,有几点闪亮的火萤虫,忽高忽低,时远时近地飘闪着,诱得小孩们坐不住了,于是我们呼朋唤友,三五成群,举着蒲扇跟在那发光的虫子后面追赶着,口里还唱着童谣:“火萤虫,半截红,哥哥骑马我骑龙……”
进中学读书后,暑假里我们回到故乡小镇。每天晚上,几位要好的同学都相邀成伴,我们摇着蒲扇,任木屐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上了河堤,一直走到人群稀少的堤旁,在青草地上坐下,我们一边纳凉一边谈笑风生。偶尔从河的这边或那边,传来了不知是谁家后生的笛声,随风飘来格外清脆动听,又不知是谁家的女子在月下品萧,萧声委婉幽远,情绵绵,意也绵绵。若是遇上三五明月之夜,我们几个同学少年,面对着清悠悠的河水,眺望远处,群山如黛,在碧蓝的天幕下勾勒出跌宕起伏的轮廓,更是助长了我们的谈兴。我们从读书谈到爱好,从理想谈到未来,直到月上中天,夜深沉,我们才披着月色清风步入家门。
人到中年后,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文艺开始复兴,报刊多了,好作品也多了。夏日傍晚,我喜欢在家门口的大树下,放上凉床,泡一杯清茶,坐在竹椅上借着落日的余辉,读一两篇文章,待到夜幕降临,我便仰面躺在竹床上,一边纳凉,一边回味刚读过的诗歌、散文,或小说,然后又望着星空作了些漫无边际的想象,有时灵感来了,也构思一点小诗或短文。这样的纳凉,我觉得既自在又受益。
人们改变了纳凉习惯是在近十年的事。现在的酷暑天,人们不再到户外纳凉,而是躲在室内借助电风扇或空调器来消夏,并可以看电视,或唱卡拉OK。初时会让人感到惬意,可时间长了,会让人感到头晕,烦闷。报刊上已有人提醒大家,夏天别让自己长时间在空调、电扇下生活和休息,当心伤风感冒,防止得空调病。看来,旧时在户外或郊外乘凉,让人与清风明月作伴,人与自然交融共处,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实在是妙不可言。
孙以栋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