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繁昌 >正文

谱写美好家园新篇章

2016-12-19 08:18:27

  我与张光同志是未曾谋面、神交已久的文友。

  上世纪90年代,我担任广西广播电视厅副厅长,兼任广西《电视文学》杂志副主编,接连收到张光同志寄来五、六个电视剧本。这些剧本写的都是农村题材,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读后精神为之一振。我和其他编辑同志商量,先后在《电视文学》杂志上刊登了他的4个剧本。从此,我与他书来信往。谈剧本,谈创作,谈电视剧创作动态,谈人生等,逐渐成了友谊与日俱增的好朋友。

  张光同志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在创作条件不很具备的条件下,一直坚持笔耕,撰写和发表了不少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他退休后,开启人生第二个春天,扬起人生风帆,继续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完成了长篇小说《乡里相亲》的创作,充分体现他对文艺创作的执着,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种老有所为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赏!

  纵观张光同志的文艺作品,我觉得有几个相当亮丽的特点:

  第一、坚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着重表现农村的人和事。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直在农村基层教书,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特别是对家乡——扬子江南岸板子矶畔的农村情况更是了如指掌,曾从这里获取题材写过好几部(篇)作品。为了创作《乡里相亲》这部小说,他专程回到村里,和父老乡亲拉家常,听农民兄弟讲故事,共同感觉家乡新的发展变化,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小说着重描写乡村年轻人紧跟时代节拍,立志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共同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实际上是作者家乡今天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有生活作基础,作品内容比较真实反映农村的现实,有较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作品的故事情节比较符合生活逻辑,没有加油添醋、胡编乱造的现象。作者比较擅长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按照生活逻辑编造出比较生动引人的故事。小说《乡里相亲》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是描写家乡年轻人创业理想抱负和追求,另一条是描写这些年轻人的恋情。一主一副,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衬托,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写得比较干净利索,没有枝枝丫丫的东西,没有低俗、庸俗、媚俗的描写,只是用一根红线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串接成一条比较完整的故事链。让人读起来像是听作者讲故事一般,觉得颇有兴味。

  第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个性比较突出。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有生活原形,不是完全凭空虚构,这使得所塑造的人物显得比较真实,比较鲜活。小说《乡里相亲》的主人公,是一个矢志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作者把他放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全面小康村的实践中去刻画,既表现了他的理想抱负,又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给人看到一个活生生、有作为的年轻人。围绕主人公,作者还描绘了一批敢做、善良的人物群像,给人看到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对这些人物,作者没有任意拔高,也没有任意贬低,基本按照原型进行艺术加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使得人物有血有肉,比较活灵活现,给人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第四、作品的语言朴实、简明、流畅,文风比较清新活泼。作者比较熟悉农民,较好地掌握农民群众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作品中坚持讲真话实话,讲农民群众喜欢听、听得懂的话,这是他的一贯风格。小说《乡里相亲》是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并且主要是写给农民群众阅读的,作者注重从这点来考虑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描写不追求华丽,不过分渲染;叙述不哗众取宠,比较朴实自然;人物对话不用高境界语言,比较符合人物身份。这些都使得作品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比较口语化、平民化。

  以上说的这些,是我对张光同志本人和他的作品的一些感悟,算是对他的支持和鼓励。他的这部长篇小说,是在晚年强忍着过早失去老伴的悲痛中进行创作的,体现了他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锲而不舍的精神,给予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有些老年同志为人生韶光消逝,人近黄昏而惆怅。这大可不必,还是像张光同志那样,振奋精神,发挥自己专长,做一些有益的事,过好人生的每一天,让人生继续发光闪亮,比较有意义。我把唐朝诗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改为“盛世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与大家共勉。

  注:作者系广西广播电视厅原副厅长、广西电视艺术家协会原主席。本文是应约为繁昌作者张光同志长篇小说《乡里乡亲》所作的序,题目为编者作加。

  莫珍英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