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之趣
2015-11-23 08:42:25
评论家大宅壮有一句名言:书不是读的,是引的。引也就是抄。无独有偶,钱钟书也曾说过:做学问有什么难的,无非就是把书架上的书拿出来,抄到自己的书里,然后再把自己的书摆到书架上去罢了。
不知道两位大师是说怪话,还是经验之谈。仔细品来,不无道理。
周作人就爱抄书,曾遭同行们的调侃。在文学圈的聚会上,周作人辩白说:“抄书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往往翻看几十卷书,找不到一点要抄的东西,白费许多功夫与精力。”在周大师看来,抄书必须要先读书,本事在读上,读出确实值得抄的东西。
读之余,还要品。抄书就像在哪个地方吃到什么美味,要告诉朋友,还打包带回来,聊供品尝。美食打包回来,很可能走味,抄书应该抄出最精华的东西,回味无穷,让人省却披沙之劳,直接捡金子。
所以,抄书很考验一个人的品赏能力。有足够的品赏能力,打包的才可能是精华。如果品不透,乱抄一通,打包回来的就是残羹冷炙了。
抄书的最高境界还不是品,而是通。倘若很会瞪着眼睛把别人的话当做自己的话来说,如出己意,也许就不是抄了。倘若在此基础上,能有新的发现,就像根据打包回去的美食,又研制出一种新的菜品来,那就不但不是抄,而是学问了。
其实,抄书如果能从读到品,再到通,那么一本新书就出来了。可能正因为如此,钱钟书才说“做学问无非就是把书架上的书拿来,抄到自己的书里,然后再把自己的书摆在书架上。”正所谓抄书有高下,不善抄者,可能会抄到法庭里,善抄者,则能抄出学问来。大宅壮曾搞了一个杂草文库,收藏杂志,死后成为纪念他的大宅文库,每天有许多人到那里查抄摘引。书到用时方恨少,不但少在脑袋里,也少在书架上。所以,做学问不妨先从抄书开始。但抄书不能仅仅是抄,要完成读—品—通的全过程,最后抄出学问来。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