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一声问候都平安
2015-09-14 08:35:47
当前欧洲的“难民潮”引来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大媒体的头条聚焦于他们疲惫憔悴的身影。
联合国对“难民”的定义是很长很拗口的一句话,但现实就是:一些人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可能是自然灾害或是人为灾难,而且他们也由于种种畏惧不愿返回祖国。
如今这样一群人有些从利比亚横渡地中海到达意大利,有些从土耳其穿越爱琴海在希腊登陆,随后经过阿尔干半岛抵达欧洲各国。
这一路风尘,几多艰辛……
他们乘船跨过海洋,如果情况不好时得游泳或是划船。当他们抵达了欧洲领土时,还得面临来自警方的压力,偶尔还会被使用催泪弹和震爆弹。接下来的旅途,只有少部分人能挤上火车,更多的人只能步行、骑自行车或是拼车,以抵达梦想中的终点站。这之后,他们还要面临申请难民获批使身份合法化,以获得补助,再寻找工作,使生活可以安顿下来。
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于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巴勒斯坦等局势动荡的伊斯兰国家。他们带着孩子和家人离开战乱,只愿在欧洲国家能得到一份平安简单的生活。
从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到今天,五年了,中东局势风起云涌。电视里的时事评论员似乎就这么滔滔不绝地讲了五年,可是也依然没个头绪。各大国际关系的学术期刊里中东局势的分析占据了半壁江山,一篇篇数万字的论文,各种各样的学术观点层出不穷。一大批媒体人直播着中东的战况:反对派和政府军打得怎样了,自杀式袭击又死伤了多少……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再也无法刺激人们麻木的神经,五年了,这样的新闻每天都有。人们似乎更关心股票跌了没,油价涨了没,房价还好吗。
可是居住在战乱国家的他们就这么切切实实地生活了五年,他们的人生因为这五年彻彻底底地颠覆了,改写了。子弹、爆炸、饥饿、恐慌,这就是五年来围绕在他们生活周围的。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因为大国博弈,因为宗教斗争,因为民族纷争,因为政治诉求,而支离破碎分崩离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在动荡中被湮没了,活下去成为一种渴望。
这让我想起阿富汗裔美籍作家胡赛尼的三部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他的目光聚焦于一个个普通阿富汗人在这四十年里的生活变迁。苏联来了又走了,塔利班来了也走了,如今的阿富汗局势渐趋平稳,可那一代阿富汗人的生活却早已沧海桑田。而胡赛尼的小说能够风靡全球,打动那么多的读者,大抵是因为在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一个普通人的脆弱无助与坚强渴望,成为人性里的一点共鸣。
昨晚和小伙伴畅谈,聊一聊毕业论文我们可以写点啥。小伙伴戏谑地说:写写中东流行音乐,或是中东娱乐圈的二三事。我说:大概是大家都不想再谈论政治了吧,无力操纵无法改变,分析得再透彻,也不过是为了博政治家们一欢颜,罢了。
“难民潮”仍在继续,这一路的悲欢离合,数不尽的阴晴圆缺,可他们的生活总还要走下去。生活如果可以和相爱的人静静坐着,看海,等风起,多好……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