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人书
2015-02-09 08:55:04
人是在阅读中不断成熟起来的。毋庸质疑,对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而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曾不同程度地受过小人书的熏陶,它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学价值可循,但它所起到的启蒙作用却是不可估量,无可厚非。它丰富了我们那个年代整个的童年生活,陪伴着我们一路成长起来。
小人书图文并茂,内容包罗万象,薄薄的一册小人书通常讲述的是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个文学成语抑或一个典故。那时侯捧着一本小人书爱不释手,往往一本书看好几遍,丝毫感觉不到厌烦,在那个精神和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它犹如助长剂一样充实着我们枯竭的大脑。那个年代生活捉襟见肘,我们根本没有零花钱,买书无疑只是内心的一种奢望,可望而不可求,可是外界的艰苦条件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日渐膨胀的渴望阅读的激情。为了扩大阅读量满足我们看书的嗜好,我们都是把自己手头寥若晨星、视若珍宝的几本书与同学之间相互轮流借阅着看,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既缓解了经济上的窘迫,又满足了我们如饥似渴的阅读欲望。可最后的结果却是差强人意,往往是一本崭新的小人书一圈轮下来以后就像圆明园遭受了八国联军的入侵一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惨不忍睹。那时在我们班里,唯一值得对外炫耀的资本就是看谁手里的小人书多,如果哪位同学手里有数量相当可观的一堆小人书,那我们其他同学都会众星捧月般地天天围着他团团转,甚至会毫不犹豫地选他做班干部,目的当然是十分明确的,幼小的我们也丝毫经不起那糖衣炮弹的诱惑。
乡村隔三差五都会有集市,那时候集市上也没有几家正规的卖书的地方,只有几家”供销社”,里面零七八碎地摆着几本小人书,每次赶集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往里面奔去,然后央求着母亲给花几毛钱买一本,因为是买书学习,每次母亲也会不假思索,全力支持。要知道那时侯的几毛钱也是不小的数目,是全家人几天的菜钱呀。
时光如梭,多年过去了,我至今对看过的小人书记忆犹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薛刚反唐》、《林黛玉进贾府》、《岳云救父》等等,一些历史名人,历史典故过早地印入了我的脑海里,曾为诸葛亮的空城计赞不绝口,也为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涕泪横流。这些都为我日后看那些大部头的文学名著潜移默化地奠定了坚固的基础,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的书柜里仍保存着几本儿时的小人书,经过岁月的洗礼,它已经破损得不成样子了,但我仍把它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它不仅讲述的是一个个故事,更是我一段童年生活的见证。如今的小人书更是以一种设计新颖、装帧精美的高姿态摆在书店的一隅,随着外国卡通漫画的涌入,它也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像迟暮的壮士一样,没有了昔日叱咤风云的豪迈。它已经失去了昨日的作用和意义,此时的它更多充当的是一种满足某些人的怀旧情结以及收藏家们礼尚往来的礼品馈赠。每次驻足书店,看到这些昔日的精神食粮,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惆怅,少了些许激情。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