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公民意识,善莫大焉
2014-06-09 09:00:09
每当社会上发生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或网上曝出八卦,国人会嗤之以鼻“没素质”。时下国人最缺少的是什么?众说纷芸,有人说缺信仰、缺精神追求、缺道德,不一而论,似乎除了物欲和名利的追逐外,其它什么都缺。在我看来,国人最缺乏的是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涵盖有主人翁意识、平民意识、民主意识等。只有具备了公民意识,才能拥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范畴的标杆。公民意识的缺乏和丧失,就会把什么都不当一回事,丑陋、失信、冷漠、浮躁就会弥漫空间。
先来看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我的一位同事说某天走在人行道上,遇红灯停步,结果被后面一辆电动车顶了一下,幸好无大碍。但电动车主却训斥了一句:“你有病啊!”飞奔而去。弄得他好几天心不平、气不顺。他说受气者有三:一是他骑车怎么骑到人行道上?二是他遇红灯怎么就不停?三是他违反交规,撞了我不道歉反而教训我,你说气人不气人?我劝慰他,就这是国情啊,要听道歉那比中彩票还难。
那一年到港澳旅行,一个微小的细节至今令我感动不已。澳门的摩托车比香港多,每条街上停放得整整齐齐,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早餐后我溜出饭店,仔细观察了一番:人行道上整齐划一停放的摩托车像刀切的一样,犹如国庆阅兵方阵的一排排士兵。是不是有专人在调整摆放,没有!既没有协警,也没有城管,地上没有划线,更没有文明委检查团来澳门“暗访”。这时,又来了一位女士将车停好,走了几步后,见她又回转过身,看了看停得很整齐的车,将车挪了一点,使车身更直。动作从容、自然,细腻、认真。我从不笃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可眼见为实啊,况且澳门还不算国外,骑车女子也是纯正的中国人,倘若她生活在大陆,她会这样做么?
因为家有生活不便的老人,请了保姆。这位保姆大姐人挺不错,勤快、诚实,可就是有一陋习,喜欢从楼上往窗外扔垃圾袋。“啪”的掷地有声,惊吓行人,污染绿化。多次劝告,就是不改。问她为什么?说习惯了。我说这习惯可不好,乱扔垃圾会导致抢劫杀人的。她惊鄂地瞪着眼,不知所云。我解释说,有人随地吐痰,别人就会乱扔垃圾;你乱扔垃圾,别人就会随地大小便;你能随地大小便,他就能任意涂污公共设施;你能乱涂乱画,他就能随意毁坏公物;他能毁坏,我就能拿回家为我所用;你能拿,我就能盗;你能盗,我就能抢;你能抢,我抢时遇反抗我就能捅他一刀。你看,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联到了一起,小恶成了大恶。实际上,你把垃圾袋放到门口,我们一天上下好几趟,顺便带下去很方便。她听后似懂非懂,果然在几天内将垃圾袋放在门口。可好景不长,歇了几天又扔起来,我行我素。当然,就趁我们不在家时。问她怎么又扔啦?她说:“看到满袋垃圾不舒服,扔下去心里快活!”终于找到“病根”了,原来她扔垃圾心里快乐!她已是年近60岁的农村大妈,我不能因受雇于我而剥夺她的快乐,或者为了这袋垃圾去辞退人家,那不是小题大做,太不合乎国情了。
西方有句谚语:“没有一滴雨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洪灾”。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长,长到看不到链条全貌时,每个环节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
当然,也碰到一些小事,属于高雅、文明一类的。一次散步天已断黑,在小区通道上,一位女士搀着小男孩,询问哪里有公厕。告之前方100米左拐有,她坚持把男孩送到公厕如厕,而不是就地拉撒。这样的母亲教子方式使我肃然起敬。我以为,事虽小,对孩子一生品格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在几千年的文化熏陶下,“遗传密码”起了主导作用。我们的身体,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都已进入发达的、分工明确的工商业信息化时代,但原始的、落后的、部落时期的道德情感仍然支配着我们。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改朝换代,除传说中舜的禅让外,都是通过一场暴力,付出千万人的生命代价而实现的。所以,中国的官本位意识一直是主流,“重权贵,轻民生”是历史的延续和继承,而对应有的普世价值观却漠然视之。中国古代,称平凡的人们亦即普通的人们为“元元”,佛教形容为“芸芸众生”;在文人那儿叫“苍生”;在野史中叫“百姓”;在正史中叫“人民”,而相对于宪法中才叫“公民”。作为“公民”称谓,在五千年的文化长河里,逗留的时间是最短暂的。
我们想想看,在外表光鲜的城市里,居住着一群没有公民意识的人是很可怕的。公民的利益随时随地可以被侵犯,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也在一点一点地消失。恶性循环之下,就会政府失信于民,企业失信于市。国人的肚子成了化工厂,“百毒不侵”,而类似于“被代表”、“被精神病”、“被流产”事件频发也就不足为怪了。当我们注重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时,我们更应注重公民意识的培育,而且后者任务更艰巨,需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投入。实践证明:经济的崩溃可在20年内恢复,而道德大厦的坍塌则需几代人的重建。摒除陋习也好,提搞素质也罢,种植公民意识才是根本,并期待着它长大、开花、结果。果能如此,则善莫大焉。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