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
2014-01-13 08:44:13
这次是我时隔十四年后第二次来到北京。1999年的4月来北京时,正遇春天的沙尘暴袭击,走在天安门广场上只能侧身掩脸前行。现在的气候、环境按说比十几年前好不到哪里去,一直都说pm2.5超标很多,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去的前一天有个在北京的朋友还说坐车从中央电视台前过就根本看不清那“大裤衩”的模样,着实让我们对北京的空气环境有所担忧。谁知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我的印象里只有一天感觉天气阴沉,其余都是天晴气爽。从我们学习的北师大英东教学楼八楼望去,虽说所见的大多数是形态各异的建筑物,但时常感受蓝天、白云也很清晰。让同行的人感叹:北京的空气比家乡好!有个周末刮了四五级的风,显得寒气凛冽,但整个初冬的天是蓝蓝的,连在北京住了十年的朋友都说这一两年很难见到这样的天了。
北京人衣着朴实,步伐匆匆。城市主要道路上永远都是小车、客车、公交等车辆的流水线。你能接触到的每一位北京人或者是在北京工作的人,他们都操着一口京腔与你交流,体现着良好的素质和责任,其中也不乏幽默诙谐。首都北京的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在这座古老而现代化的城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八个字既概括了北京深刻厚重的民族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又体现了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和容载万物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精神已内化在北京人的言行举止之中。
我所见的北京行道树大多是榆树、银杏、桦树和垂柳,初冬季节落叶很是明显,有时堆积一层,特别在北师大的校园里。可是并没有让我们感觉杂乱,踩在上面让我们体验到了温暖和自然。尤其是银杏树上的片片黄叶会让你眼前一亮,金灿灿的,被风一吹,悠悠的落下来。走在树下偶尔会被银杏果“落中”,也很有趣。从我们宾馆过天桥的那个园子里除了银杏还有几颗柿子树,原来挂满枝头如个个小红灯笼的柿子基本都落下了,光光的枝杈顶部只剩一个柿子孤单单的。每次路过的时候我都要看它一眼,似乎它很顽强,心想,它是否能够陪过我们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一段时光。最终,它离开得比我们早。
在北师大学习的期间一般在学校食堂就餐,感觉餐饮费用远比家乡要便宜,特别是早餐,像鸡蛋、面食之类的,要便宜一半,最多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二价钱。我们也接受了过去的同学、同事或者朋友的吃请。能在北京遇到家乡人,大家都非常开心。吃什么都觉得挺香挺有味,不知不觉酒就下了肚,话也格外的多。有空大家也在一起聚聚,吃点北京的特色和北方菜,比如北京烤鸭,还有羊排蝎子、东北乱炖等等。特别是一次同行的朋友看见穿在竹签上还舞着腿的蝎子,一时兴起花了25元买上一串(只有三只),待小师傅烤熟后我俩分而食之。大家在一起小聚时大多喝的是二锅头,度数很高,价格很低。在家时从来不会去喝这样子的酒,但在北京,感觉很有味,也没有觉得不合适什么的。
在北京出行很方便,公交、地铁是最为便宜的出行工具,只要你选择好方向和目的地。打的就贵得多,特别在上下班高峰期还很难看到跑空的的士。我们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坐公交,去看了奥运中心的水立方和鸟巢,灯光下这两大建筑物让人感受到后现代建筑的天工之妙,赞叹于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才能与智慧。
一天下午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两侧竖起了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面播放着各省(直辖市)宣传片。走过了金水桥,跨进了天安门,并没有再次登上城楼去挥手。故宫在每周一不对外开放,绕着古城墙和护城河走了一圈。进了北海公园,我们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遥望着沉浸在我们熟悉歌声中的美丽白塔,也在暖暖的冬阳里回忆早就逝去的童年时光。颐和园、王府井……大多还是那模样,只是景前的人物始终在变幻交错。
远远望去长城还是那么庄严,好汉碑旁留影的人依然很多,城墙上的砖磨得更光滑,只是一些游客雕刻在上面的“地名+姓名”特别醒目、刺眼。我在空间写了一句说说:“在长城,你会感受中国雕刻艺术具有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令人惊叹!”其实言下之意就是:看了那么长的城墙上的每一块砖上都被游客刻上了名字,感觉到特别遗憾!今后我一定还会去北京的,但,绝对不会爬上长城,因为看见刻在城砖上的名字,感觉是刀刻在你的心上。北京,我来了,又走了……脑海中忽然响起了汪峰的《北京,北京》这首歌,歌中那淡淡的哀愁感染了我,更让我有了希望,就如那初冬满地的落叶,色彩绚丽,因为它回归到了生命的自然。
稿件来源:
编辑: 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