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或流浪
2012-04-18 10:05:41
堂屋里挂着三张地图:本省的中国的世界的。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立在图前一站半天。图上标识的那些江海河湖高山峡谷森林湿地,那些神秘的地名域名,对我来说,是一个魅力与诱惑所在,那里似乎有着更多的诗意与美感。我虽不能至却无妨令我心想神往。每每当我回过神来知道自己仍站在原地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发出一声深深叹息。
作为普通人,相信大多数如我者,为了老人为了孩子,只能常年窝在故乡的土地上未能远行或不曾远游,直至终其一生,让远方永远留在梦中。这是多么残酷多么无奈呵!我为此感到伤感和悲哀!作为地球人,本应在这个球体上的家园走上几遭游荡一番才是啊!即便看来如此简单之事,真实行起来何止是难!虽然众人心中都有着对漂泊的原始渴望,然而能够做到之人没有几个。
多年前,就想着出门远游。一只行囊一架相机一壶浊酒一册地图,去远足它乡行走四方,去访山看水寻景探幽。当然,鉴于各种原因未能成行,至今倍感遗憾。现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人已见老,体质也不如从前。按说此种不切实际的念头应该打消了,奇怪的是这种想法不见消减,反而愈来愈烈,几回回梦里在他乡,醒来还是在家乡。耽于此种奢想,我干什么事都静不下心来,整日里心神不宁有魂无魄的样子。有事没事看地图,时不时想着去漫游去漂泊。我不是说去旅游或旅行——没那条件。我知道漂泊与旅行是两码事,旅行是轻松的休闲的,是客人走马观花游山玩水,或者说是花钱坐车坐飞机住宾馆上酒店买门票往人挤的地方看那些人为装饰的景点。漂流是落魄人失恋人潦倒者失意者乃至道士僧侣诗人艺术家为了忘觉伤痛抚慰心灵逃避世俗挣脫牵挂的从容之举,是行吟的诗人一路苦吟;是一个人在路上的孤独冷清,是以远足浪迹天涯体验本真放逐生命追求梦想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为了追求一种情趣,为了换一种生活方式。把车呀房呀名呀利呀抛到一边!把温柔之乡温柔之情抛到一边。告别妻儿怀揣梦想毅然决然淡出故乡走向异乡。伴随的是风风雨雨冷冷暖暖坎坎坷坷;面临的是饱餐饿顿蚊叮虫咬忍受漠视,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死在旅途倒在路上。但尽管如此,古往今来愿意吃这番苦遭这贱罪的人从未间断且大有人在,虽苦犹甜。这是因为漂泊的意境是美好的,诱惑是无穷的,其精神高度是深邃的。
自春秋战国始,游侠策士幽灵般在大地游荡。壮士仗剑远游,说客各国穿梭,凭借神勇与三寸不烂之舌建功立业。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说服诸候恢复周公礼仪。一路屡遭困顿四处碰壁,可谓凄凄然惶惶然。然最终修成正果,所著<<春秋>>成为传世之作。唐诗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任侠使气书剑两行,漂荡于江湖,长期过着流浪生活,他的一腔豪情幻化出雄奇浪漫惊天泣地的杰出诗篇,为世人所景仰。漂泊一生忧民一世的杜甫对李白的推崇不独在才情,更在于对李白放荡不羁天马行空四海为家的生洁方式的向往及至对人生自由解放的称羡。他曾与李白携手同游,纵酒射猎,结下千古传颂的友谊,成为诗坛盛事幸事。另一诗人孟浩然和山水鸟虫结下缘分,足迹遍布林海湖泊,大半生都在漫游中度过的。他的寻道访寺之作,多山水游赏之趣。连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的诗仙李白也对孟浩然另眼相看佩服有加。除了物以类聚性情相投,主要是对其生存境界的高远及人格气象的称颂。实际上,盛唐的文人隐居或漂泊已成为风气,或以隐居、漫游取仕,或对现实不满寄情山水。像高适等人都有着时长时短的游历生涯,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宋苏东坡自35岁即颠沛流离,一地居住从未满过三年。他携家带口,不断迁徙,无休止地向新的谪居地进发。虽屡遭困厄却意气旷达,童心不泯诗心不灭。可以说,漂泊的艰辛,苦难的遭际,流浪的不凡经历,暗合了诗人心路情感,激发出画意诗情,从而勃发出不朽的文化诗篇,造就了当下特定的诗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就是这个意思。所谓知行合一,也是这个意思。
到了近代,为了逐梦为了夙愿抑或为了信仰,走出书斋,用脚步亲吻大地,用心灵感应自然追求艺术的文人学者不乏其人。着破衣,穿草鞋,胸前挂着墨水瓶,信仰“劳工神圣”的艾芜孑身游荡在西南边境的深山老林里。饥肠辘辘身无分文,曾遭遇小偷,几为乞丐,一度沦为土匪师爷——历时六年的漂泊生涯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其传奇经历成就了一部《南行记》而享誉东南亚,从此步入文坛。书中所描述的鲜为人知的西南边境及异域风情让人为之叫绝耳目一新。同时期作家沈从文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湘西那条叫沅水的河上来来回回漂来漂去,在漂与泊之间谙熟了那里的风情韵事,这才能写出了《湘西》、《湘行散记》,顺带写出一批情书,美其名曰《湘行书简》。我想从文先生若一昧坐在书案前,不经湘西的山水洗礼山风熏淘,是断然写不出那些含山带水富有灵性的文字的。可见漂泊之功大焉!已故台湾作家三毛喜欢孤身独闯。她远离都市自我放逐置身茫茫沙漠,实质上是为郁结的心灵流浪为悲伤的爱情漂泊。她一生走过48个国家,以亲身经历感受人生百态世物风情,竟从容写下26本书,为苦难者与平民百姓唱赞歌为漂泊的亡者而挽歌——显示了心地诚善的气质与悲天悯人的情怀。三毛一生流浪其灵魂一直在漂荡,三毛的心灵没有故乡没有家,因了灵魂无法安顿,只有不断地走啊走,怎么走也抵达不了心中的家园。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一曲《橄榄树》,就是内心的真实写照,一曲《橄榄树》唤醒了多少人的天涯流浪梦。现如今,京城的北漂,地铁中歌手,蓄发养须四处突围的未出名的艺术家,他们神情忧郁却又坚毅执着,极力想闯荡出一条知与行的成功之路,等待他们的除了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无尽的苍凉与身心的疲惫。
据说波西米亚人也就是吉卜赛人流浪了不止一千年。他们自我流放四海为家,他们几乎走遍了世界的毎个角落。这是他们注定的生存方式,一种进入到血液或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一种不变的生活态度。从而造就了吉卜赛人的野性粗犷唯美凄艳仇恨决绝铁血英勇之民族气质。现今的吉卜赛人的生存态度成了世界标榜,成为先锋和时尚,古老的流浪漂泊成新潮而备受推崇!这种高傲的血统被模仿,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吉卜赛人没有家,犹太人曾经也是,但四海无家处处家,他们一直在路上——漂泊或漂流。由古至今,从无尽头。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