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趁东风放纸鸢
2012-03-26 10:44:48
早春三月,万物复苏,春和景明,气候宜人,风力匀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千百年来,凭着绵绵一线,人们用放风筝来表达对春天的欢迎和喜爱。放风筝不拘长幼,不但孩子喜欢,老者兴致也高,是人们尽情享受春光的一项有益活动。
风筝是智慧的产物,发明者传说就是大名鼎鼎的巨匠鲁班师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木鸢”(木制风筝)。木制之后,又有纸制,称“纸鸢”,至五代,则出现了风筝。据《询刍录》说:“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可见风筝之得名,乃因其上装有鸣器,发声如筝,悦耳动听的缘故。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大厅里有一只中国风筝,赞曰:“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没想到人类的太空之旅,竟源于我国古人游戏时所玩的小小风筝!
有趣的是,风筝还充当过战争的工具。项羽击败秦军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然而胸怀大志的刘邦并不甘于人下,而是悄悄地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后就起兵与项羽争夺天下。虽然汉军最终将楚军重重围困,但一时难以取胜。为求速胜,韩信采取了攻心为上的谋略,用绢布制作了一架风筝,并在其上系了竹哨。待风一起,风筝自然飘动,竹哨便随之发出阵阵声响。汉军则以哨响为号,齐唱楚歌,使楚军为之动容,勾起了思乡之情,失去了战斗力,使汉军大胜。风筝在“四面楚歌”中扮演了指挥者的角色,功不可没。
当然,风筝更多的时候还是用来娱乐的。南宋时,杭州曾流行“斗风筝”的游戏,参者如织,盛况空前。每年逢清明节时,男女老少手持各式各色的风筝,争相追攀,空中筝鸣,半月不绝。到了明、清时,放风筝就似时下的卡拉OK一样,普遍开花,盛极一时。“清明扫墓,倾城男女携纸鸢轴线,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足见当时放风筝之时尚。明代徐渭有诗云:“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阳春三月,出外踏青郊游的人们渐渐地多了起来,许多人在田野上放风筝,风动琴鸣,风景如画。清人高鼎在《村居》一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草长莺飞三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多么精美的村童嬉放图呀!此中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今天,放风筝仍是人们最喜爱的活动。在田野里,在大堤上,在城市的广场上,每到春天,在晴天丽日下,一只只“蜈蚣”、“蜻蜓”、“蝴蝶”等等,在空中竞相追逐,美不胜收。是呀,迎着和风奔跑,灌了满肚子的幸福,把风筝放飞,也放飞着快乐的心情。飘飞的风筝在空中自由飞翔,沐浴着阳光,将快乐传遍四面八方,也将人们的美好理想和真诚祝愿放飞在蓝天白云间青山绿水中。
风筝文化源渊流长,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演变,在我国已发展成为以北京、天津、潍坊和南通为代表的四大风筝流派。精明的潍坊人更是大做风筝文章,创办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潍坊国际风筝节”。由于潍坊国际风筝节连年举办,已使该地的风筝名扬四海,在1988年的国际风筝节上,潍坊被美国、日本、荷兰、意大利等国的风筝界知名人士推举为国际风筝都,并筹备成立国际风筝联合会。据介绍,这是第一个由我国发起、组织并把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体育组织。
说来,风筝的制作也不复杂,但时下已很少有人费时费力地去动手制作了,而是掏钱便可以买一个漂亮的风筝,过一过放风筝的瘾了。放风筝是一项有益身心的健身运动。放风筝时,既要不停地收、放手中的筝线,脚下又要不停地来回奔跑,极耗体力,还可清目。毫不夸张地说,放上半天风筝,绝不比打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来得轻松!如今许多国家的风筝都在利用流体力学的知识和新材料新技术创出新纪录。如新西兰已研制出强塑料管和纸,应用在风筝上又轻又结实,不需要八级风也能把房子大的风筝送上天。美国人曾试过顺着风筝线“送饭儿”上去,但那不是画的嫦娥,而是活生生的运动员。
“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让我们走出家门,去尽情地享受这无限春光,去纵情地施放风筝,去放飞心中的美好希望与良好祝愿吧!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