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民师”
2010-12-20 10:36:57
“民师”即民办教师,这是一个将被遗忘的历史名词。他们在一定时代扮演的角色,和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的功绩,会永远被人们感激和尊敬。
八十年代末,我曾参加全县民办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当时二十一个乡镇,小学教师中民师比重占一半以上,尤其广大农村山窝窝乡旮旯里的村小,几乎清一色民师。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政策规定民师帽子“一风吹”,全部转为吃“皇粮”公办教师。从此,教师队伍中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多少年来盼星星盼月亮,有些老民师,幼苗成大树,青丝换白发,终于一步登天,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宿愿。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他著名的《师说》中,把教师的天职,归纳成“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经典。可以说,一直在默默耕耘不为名利所惑,从事乡村基础教育的广大民师,会当之无愧。其实千古敬仰的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从登上杏坛起,三千门弟子,七十二贤人,就是中国第一位,有着两千多年教龄的民办老师。孔子是民办教师的开创者,更是闪烁在历史的星空里,一颗永不殒落的不朽“师魂”。
回忆昔日民师,我会感同身受。我和妻子当年在家乡农村教书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精彩章节。那时农村很穷,村小没校舍,是大队将废弃祠堂的砖瓦,搬到小山坡上,全村省下碗里的饭粒,盖起四面向阳的教室。八个教师,除我和妻子六个民办。大队老支书,也曾向公社要过公办教师,但都不愿来,来了也想法调走,说农村是“文化沙漠”,对象也不好找。教室里石砌的课桌,学生自带的凳子高低不一,蒙在窗子上塑料纸,到了冬天啪啪直响。一根半截钢轨,吊在大槐树下,上课了下课了,铃声召唤着打赤脚的乳名。民师虽然教书,实际还是农民,不拿国家工资,只拿社员工分。他们一手在教室里拿粉笔,又一手回到家里握锄头,用心血与汗水,耕耘在两块责任田里。教龄虽然长了胡须,乡里月亮圆了又瘦,但困惑那趟难等的列车。家乡是圩区,一到汛期,大河涨水小河满,孩子放学回家,有时还得淌水,年龄小的学生,民师的背成了娃娃躬身的桥。每年六月一日,乡里孩子也过儿童节。大队老支书说,队里再穷,也不能亏待娃娃们自己的节日,每人发三粒水果糖,甜甜嘴也暖暖心。孩子们高兴极了,扯着嗓子唱《春天在哪里》和《放牛的王二小》。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昔日民师并没有被物欲所困惑,而走出窄窄的田埂。他们转正后,一直坚守三尺讲台,让农村打赤脚的孩子,接受知识和文化,像放飞的鸽群,消失在远方·……
稿件来源: 繁昌周刊
编辑: 刘子俊